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新课引入
[提问]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想到什么?
[回答]火。
[设问]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学生回答,交流]
[讲解]介绍火与人类的发展。
[展示]课本图7-1~7-4
[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教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过程
Ⅰ.燃烧的定义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光、放热等。
[教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
[学生]氧气。
[教师]对,燃烧就像你们所说,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Ⅱ.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7-1,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回答]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Ⅱ中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思考]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③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结论]
(1)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物质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物质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展示火三角,巩固新知识]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Ⅲ.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性。
[点拨]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见教材P130“探究——灭火的原理”),
归纳总结灭火原理。
[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灭火时,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2)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其着火点。
[讨论]
(1)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
(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①炒菜的锅起火了;②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③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④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⑤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3)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
[视频播放]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简介
[活动探究]分组做教材P130探究2“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
课堂小结
1.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原理:破坏点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在研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和谐有序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现了课程理念。21教
例题展示
类型一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例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7-1-2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解析: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现象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类型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例2小文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内容时,做了如图7-1-3所示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
(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实验①: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
实验②: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1)实验①用嘴吹灭蜡烛火焰是因为气流带走热量,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点以下,使其熄灭;实验②是隔绝空气,导致蜡烛熄灭。(2)生活中可用喷水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移除可燃物等方法来灭火。
课后作业
一、当堂反馈
1.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A)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析:“火上浇油”是增加更易燃烧的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2.野炊结束后,同学们及时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
A.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B.撤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解析:用沙土盖灭火堆的灭火原理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3.下列着火情况下相应灭火措施错误的是(D)
A.在寝室吸烟引起被褥着火,可迅速关闭门窗并泼水
B.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因电线老化短路着火后应先断开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4.某同学根据日常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实验②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3)实验③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二、课后练习
1.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2.(2015·广西贵港)201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C)
A.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C.把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内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3.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A)
解析:A中将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一会儿后由于烧杯内氧气耗尽导致蜡烛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
4.(2015·重庆)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C)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5.(2015·重庆)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7-1-5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2P2O5。
(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导热性,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CuO(填化学式)。
(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A(填字母序号)。
A.做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