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2021-2022学年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器具中,主要用于观察的是(
)
A.放大镜
B.载玻片
C.盖玻片
D.酒精灯
2.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A.刻度尺
B.温度计
C.电子秤
D.秒表
3.某同学连续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时,得到12.0
cm、11.6
cm和12.2
cm三个数据,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A.12.1
cm
B.12.0
cm
C.12.2
cm
D.11.9
cm
4.一个量筒中原有35ml的水,放了一粒葡萄后,老师请了三们同学来读数,三们同学的读数分别为37.5ml;38ml;38.5ml,则这粒葡萄的体积为(
)
A.5cm3
B.3cm3
C.38cm3
D.38.5cm3
5.使用显微镜时,若光线过强,可选用(
)
A.平面镜、小光圈
B.凹面镜、大光圈
C.平面镜、大光圈
D.凹面镜、小光圈
6.如图是显微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放大作用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7.安放好显微镜后,接着进行对光,下列对光操作中不属于必需步骤的是(
)。
A.更换目镜
B.调节光圈
C.转动反光镜
D.转动转换器
8.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发现有气泡影响观察,为找到更好的观察视野,正确的做法是(
)。
A.擦拭目镜
B.移动装片
C.转动反光镜
D.调节细准焦螺旋
9.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如果物像不清晰应调节(
)
A.转换器
B.遮光器
C.粗准焦螺旋
D.细准焦螺旋
10.在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时,转动哪个结构,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
)
A.粗准焦螺旋
B.遮光器
C.转换器
D.细准焦螺旋
11.实验课上,小明在低倍镜下看清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后,小红将显微镜轻移至自己面前观看,但看到的视野较暗。此时,她应该(
)
A.缩小光圈
B.移动玻片
C.转动反光镜
D.更换高倍镜
12.如图,用量筒量水的体积时,水的凹面最低刻度为34
mL,和量筒壁接触刻度为34.5
mL,水的体积应为(
)
A.34
mL
B.35
mL
C.34.5
mL
D.34.25
mL
13.某显微镜的目镜上标着“5×”,物镜上标着“40×”,则这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
A.45
B.200
C.5
D.40
14.某同学正在使用显微镜,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如下图,他想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玻片(
)
A.向左上移动
B.向右上移动
C.向左下移动
D.向右下移动
15.探索微观世界离不开显微镜。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对光时使用低倍物镜
B.光线较暗时要用大光圈
C.下降镜筒时侧视物镜
D.调节反光镜改变物像大小
16.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篮球场、草地和树林中的湿度,并记录数据,他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
17.在实验设计中,不能作为对照的一组是(
)。
A.25
℃和0
℃
B.有空气和无空气
C.温度和水分
D.有光和无光
18.“新冠肺炎的发源地在哪?”成了很多科学家一直探究的问题,有人认为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美国,这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哪一环节(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实施计划
D.得出结论
19.关于实验设计的说法:①要设计对照实验;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③求多组的平均值,可尽量减小误差;④设计重复组或减少实验对象数量,可减少实验偶然性的发生。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小明在探究“蚂蚁是否爱吃甜食”过程中,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几次实验出现了失误
B.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C.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材料
D.有的蚂蚁没实现预定结果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8分)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探究器具,请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填空。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
22.(8分)下面表示四名同学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方法。试回答:
(1)你认为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2)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_________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_________和_________。
(3)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_________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的_________相平。
23.(10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__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______,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
(2)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将体温计内的汞柱甩到______,再将体温计置于腋下,测量时间为______min。
(3)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24.(10分)近段时间,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蚕。由于某些地区桑树较少,部分同学就用榆树叶代替桑树叶喂养家蚕。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家蚕喜欢吃桑树叶还是喜欢吃榆树叶,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
①在一个长方形纸盒的一侧放一片桑树叶,另一侧放一片大小基本相同的榆树叶;
②取10只家蚕放在纸盒中央;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每片树叶上取食的家蚕数目。
请根据实验分析作答:
(1)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除了选取的两片树叶要大小基本一致外,还必须保证家蚕到两片树叶的距离___________。
(2)实验中选取桑树叶和榆树叶两种实验材料的目的是形成___________实验。
(3)步骤②中选择的家蚕数量是10只而不是1只,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若观察到取食桑树叶的家蚕数量明显多于取食榆树叶的家蚕数量,且多次重复实验结果均如此,则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0分)下面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10
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放在两滴水之间的中点。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①: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_________。
预测②: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____________。
4.本实验设计用10
只蚂蚁而不是1
只蚂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6.(14分)光学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和研究生物体细微结构的一种重要仪器。下面是与显微镜构造和使用相关的问题,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显微镜序号
目镜
物镜
1
5×
40×
2
10×
10×
3
15×
8×
(1)表为3台显微镜不同的镜头组合。为了方便寻找某一目标细胞,需要尽可能观察到数目更多的细胞,应选用显微镜的序号是___________。
(2)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易于让光线透过
C.不易污染物镜
D.易于染色
(3)如图,要将视野中所示细胞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___________移动装片。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___________上。
(5)为了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要略微转动___________。
(6)如果不动显微镜的其他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转换成40×,视野中的光将会变___________,看到的细胞数变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放大镜具有放大作用,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的物体。载玻片和盖玻片是制作玻片标本的用具。酒精灯用于加热。
2.答案:A
解析: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电子秤是测量质量的工具,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3.答案:D
解析:某同学连续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时,得到12.0cm、11.6cm和12.2cm三个测量数据,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12.0+11.6+12.2=35.8,35.8/3≈11.9cm。故选:D。
4.答案:B
解析:这粒葡萄的体积等于放入葡萄后的量筒的读数减去量筒原有的读数,即三位同学测得的葡萄的体积分别是:37.5ml﹣35=2.5ml,38ml﹣35ml=3ml,38.5ml﹣35=3.5ml;取其平均值,则这粒葡萄的体积是:2.5ml+3ml+3.5ml=3ml;1ml=1cm3,即这粒葡萄的体积是3cm3。
5.答案:A
解析: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要想使视野变强,要用大光圈,便于更多的光线进入;反光镜有凹面镜和平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视野中光线强,使其变弱应用小光圈,平面镜。故选:A。
6.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所以图中有放大作用的是①目镜和③物镜。
7.答案:A
解析:显微镜在对光时的步骤如下: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用两手转动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使视野均匀白亮。所以A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对于观察到有气泡的装片,可以移动装片,将气泡移出视野,观察没有气泡的部分,故选B。
9.答案:D
解析: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10.答案:A
解析:遮光器的作用是调节光线的强弱;转换器的作用是转换物镜;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地升降镜筒,调出清晰的物像。
11.答案:C
解析: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在显微镜对光时,应该调节光圈和反光镜。所以实验课上,小明在低倍镜下看清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后,小红将显微镜轻移至自己面前观看,但看到的视野较暗,说明对光的光线角度改变,需要重新对光。此时,她应该转动反光镜,故C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A
解析: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所以,水的体积应为34
mL。故选:A。
13.答案:B
解析:通过分析题意可知:在用显微镜观察物像时,要想观察到最大的物像,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再将它们的放大倍数相乘。所以,选择5×的目镜和40×的物镜,放大倍数应为:5×40═200倍。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如果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15.答案:D
解析:调节反光镜可改变视野的明暗程度,但不能改变物像大小,D符合题意。
16.答案:A
解析: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故该学习小组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17.答案:C
解析:唯一变量是指影响实验的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如水分的有无、光照的有无、空气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湿润与干燥等等。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实验的两个不同的因素。故选:C。
18.答案:B
解析:对问题的猜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作出假设。
19.答案:A
解析:为避免实验偶然性的发生,需要增加实验对象的数量,④错误。
20.答案:B
解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实验结果不能随意下结论,需要经过反复实验、反复论证。小明为了得到更为科学的结论,所以重复做了几次实验。
21.答案: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目镜;④转换器;⑤物镜;⑥通光孔;⑦遮光器;⑧反光镜
解析:根据题中显微镜的示意图可知,①是粗准焦螺旋,②是细准焦螺旋,③是目镜,④是转换器,⑤是物镜,⑥是通光孔,⑦是遮光器,⑧是反光镜。
22.答案:(1)D
(2)全部浸入;容器底;容器壁
(3)取出;下表面
解析: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温度计不能触及容器壁和容器底,不能从被测液体中取出后再读数,温度计要竖直,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下表面相平。
23.答案:(1)全部浸入;容器壁
(2)35℃以下;3~5
(3)96
解析:(1)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体温计用前应用力向下甩至35℃以下,再将体温计置于腋下,测量时间为3~5分钟。
(3)读数时玻璃泡不可以离开液体,视线与温度计垂直。如图示温度计的示数应为96℃。
24.答案:(1)相等
(2)对照
(3)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家蚕喜欢吃桑树叶
解析:(1)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家蚕到两片树叶的距离要相等,选取的两片树叶大小要基本一致,这都是为了保证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2)在实验探究中,选取了两种实验材料,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以探究家蚕喜欢吃桑树叶还是喜欢吃榆树叶。
(3)在这个实验中,步骤②中选择的家蚕数量是10只而不是1只,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由题述可知,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的家蚕趋向取食桑树叶,则实验的结论是家蚕喜欢吃桑树叶。
25.答案:1.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2.糖;3.①蚂蚁喜欢甜食;②蚂蚁喜欢甜食;
4.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解析:1.根据探究的问越作出的假设是: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2.该实验研究蚂蚁是否爱吃甜的食物,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
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3.由于生物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剌激的特性。预测①: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
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不喜欢甜食。预测②: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4.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
26.答案:(1)2
(2)B
(3)左
(4)物镜
(5)细准焦螺旋
(6)暗;少
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细胞体积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最小的是2号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2)显微镜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这样光线才能透过生物材料进入人的视野。
(3)题图中的物像偏左,应向左移动装片,物像才会向右移动到视野中央。
(4)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能是在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5)显微镜找到物像后,如果物像太模糊,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细胞体积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最小的是2号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2021-2022学年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单元测试卷(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器具,按其用途正确归为一类的是(
)
A.放大镜、镊子、解剖刀
B.量筒、量杯、天平
C.烧杯、试管、解剖盘
D.培养皿、镊子、试管
2.在生物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B.使用刀片时,不能用手触摸刀口,但刀口可以向着他人
C.实验结束后,废弃的药品随意倒入水槽或垃圾桶内
D.用手直接拿着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3.观察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若仰视量筒内液面,则读数比实际(
)
A.相同
B.偏大
C.偏小
D.无法确定
4.下图中,测量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5.有的生物学实验需要测量数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
B.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取其中一组的数据即可代表实验结果
C.实验时用更多的同样材料同时进行实验,也是开展重复实验
D.重复实验需要保证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
6.在单筒光学显微镜中,物镜和通光孔的作用分别是(
)
A.放大物像、调节光线强弱
B.放大物像、透过光线
C.调节清晰度、反射光线
D.调节光线强度、调节清晰度
7.下列关于显微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镜长度越长,物镜放大倍数越小
B.细准焦螺旋可以微小范围升降镜筒
C.反光镜的作用是放大物像
D.物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
8.小王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镜头组合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9.下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采用的操作,其中能达成目的的操作是(
)。
选项
目的
操作
A
调节光线强弱
转动细准焦螺旋
B
调换不同倍数的目镜
转动转换器
C
使物像更清晰
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
D
使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A.A
B.B
C.C
D.D
10.下列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的部分操作,正确的是(
)。
A.对光时要让反光镜对准直射阳光以获取明亮视野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过程中,应从侧面注视装片
C.观察未经染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应适当调暗视野
D.欲将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11.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光时,转动①使②对准通光孔
B.视野过暗,应调节③和⑦
C.使视野中的物像更清晰,应调节④
D.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12.使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显微镜要轻拿轻放
B.对光时使用最大的光圈
C.花粉粒标本应正对通光孔中心
D.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13.要将如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下列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B.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C.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D.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14.使用显微镜时,可参照如图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图中①②分别为(???)。
A.装片、目镜
B.装片、装片
C.目镜、目镜
D.目镜、装片
15.下列关于科学探究“作出假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作出假设要根据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
B.作出假设是在全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
C.作出的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D.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实验验证才能证明
16.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所有的变量都不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C.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17.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鼠妇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B.雨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
C.植物园里哪种郁金香的花最漂亮?
D.绿色植物为什么能增加大气湿度?
18.某同学为研究水温与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属于“作出假设”的是(
)。
序号
探究过程
①
水的温度对鱼受精卵孵化率有怎样的影响?
②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推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鱼的受精卵才能孵化
③
在不同温度放入等量的鱼受精卵,并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计算鱼受精卵的孵化率
④
根据观察现象,得出“鱼的受精卵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孵化”的结论
A.①
B.②
C.③
D.④
19.黏虫是一种昆虫,存在于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植物,幼虫食叶,大暴发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吃光,造成严重损失。研究者为了探究“湿度对黏虫幼虫取食的影响”,做了如下设计,为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
组别
黏虫幼虫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相对湿度(%)
甲
60只
晴朗的白天
适宜
30
乙
60只
阴天
适宜
45
丙
60只
夜间
适宜
60
A.黏虫幼虫的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相对湿度
20.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幼叶尖端的组织为食。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生长的影响,生物小组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存活率和高度
B.蚂蚁以金合欢幼叶尖端的组织为食,对金合欢生长有害
C.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生长
D.栖居的蚂蚁数量越多,对金合欢生长越有利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5分)下列是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据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的是[___]__________。
(2)加热烧杯、锥形瓶等玻璃仪器时,除酒精灯外,需要使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对所观察的物体起放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
(4)用于夹取载玻片、盖玻片或其他生物材料的是[___]__________。
22.(10分)认识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写出显微镜主要部分的名称。
(1)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
(2)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该同学在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如图2所示,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向________移动装片;若此时物像有些模糊,则应仔细调节显微镜的________准焦螺旋,以便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
(3)如图3有A、B、C、D、E、F六种镜头,在观察时,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多,选用的镜头组合是________。
(4)若发现在视野中有污点,移动装片和转动转换器后,污点仍没有除去,则污点肯定在________上。
23.(9分)
(1)如图所示为某一片叶片,测量该叶片的周长,需要_________和_________。要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测量时应多测几次,并取_________。
(2)某小组的同学测量了三次该叶片的周长,结果分别为19.2cm、19.3cm、19.4cm,该叶片的周长为(
)
A.19.2cm
B.19.3cm
C.19.4cm
D.19.5cm
(3)利用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方法,获得下图,通过读图可知该叶片的面积为_________。
24.(12分)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竹筒半截,蚂蚁1只,浓糖水1杯,放大镜1个,滴管2支。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1滴浓糖水和1滴清水,将1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______;变量是______。
(2)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______。
(3)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4)研究生物学的方法有多种,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分类法、比较法、文献法等。本实验设计中,该同学采用的方法主要______和______。
25.(10分)寒假小辉回东乡看望爷爷奶奶,奶奶拿出绿壳鸡蛋招待他。奶奶说每年这个时候母鸡基本就不下蛋了。奶奶还叮嘱小辉,劳动节和重阳节有空回来,那时候母鸡下蛋多,看着奶奶自己舍不得吃,积攒起来给儿孙,小辉有些心疼和愧疚。怎样才能让母鸡多下蛋呢?小辉走访养殖场发现鸡舍总是亮着灯,通过查阅资料小辉发现鸡的产蛋率与温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用量等有关,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舍内安装的灯泡(光照强度)
饲料
光照时间
产蛋率
A
大小、长势相同的产蛋鸡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
10个3W,光线均匀
提供玉米、稻谷、豆粕、鱼粉、氨基酸添加剂等
18小时/天
85%
B
10个4W,光线均匀
18小时/天
91%
C
10个4W,光线均匀
12小时/天
81%
D
10个4W,光线均匀
只提供稻谷和玉米
18小时/天
4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地绿壳蛋鸡72周龄产蛋140~160个,而江苏三凰青壳蛋鸡72周龄产蛋240~250个,不同品种蛋鸡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产蛋数有差异,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填“可遗传”或“不遗传”)的变异。
(2)A、B、C、D四个组别中,属于对照组的是__________组。
(3)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鸡的产蛋率与__________、__________和饲料种类有关。
(4)为了进一步探究为什么春秋季节产蛋率高,而冬季产蛋率极低,小辉设计了一个实验,你认为探究实验除__________不同外,包括光照条件在内的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
26.(14分)图甲是显微镜的结构图,据图回答(示例:[6]载物台)
(1)图1中与调节光线强弱相关的结构是遮光器上的光圈和[ ]
.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图1中的[
]
对准通光孔.
(3)如下图显示的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4)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不够清晰,应略微转动
(选填“细准焦螺旋”或“反光镜”)进行调节.
(5)如图2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当视野①变到视野②时,应将玻片向
移动.
(6)在载玻片上写上一个小写字母“d”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放大的图象形状是
.
(7)张抗战同学想看另一个同学的显微镜中的物像,他急忙把显微镜挪过来,但他没有观察到物像,其可能原因是
.
A.没有重新调节粗准焦螺旋
B.反光镜反射光线的角度改变了
C.物镜转换了
D.光圈大小变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放大镜属于观察器具,解剖盘、镊子和解剖刀属于解剖器具;量筒、量杯和天平属于计量器具;烧杯、试管、培养皿属于通用器具。
2.答案:A
解析:使用刀片时,不能用手触摸刀口,刀口也不可以向着他人;实验结束后,废弃的药品不能随意倒入水槽或垃圾桶内,要放入专门的容器内;加热试管时,要用试管夹加热,不能用手直接拿着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3.答案:C
解析:读数时若俯视液面,会造成读数偏大,如图B所示;读数时若仰视液面,会造成读数偏小,如图C所示;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图A所示。
4.答案:B
解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如果刻度尺较厚,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测量时,应在有刻度的位置起,有刻度的位置终,保证有读数。
5.答案:B
解析:在科学实验中所得的数据,往往会出现误差,误差越小,实验结果越准确,误差并不是错误,在实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做几次,可以减小误差。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接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结果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小,比较准确。科学实验的数据结果应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因此只取其中一组的数据代表实验结果是错误的。
6.答案:B
解析: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观察时靠近玻片标本,作用是放大物像;通光孔:在载物台的中央,是光线通过的通道。故B正确。
7.答案:B
解析: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A错误。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地升降镜筒,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B正确。反光镜在镜臂的最下端,用于反射光线,C错误。物镜的作用是放大物像,D错误。
8.答案:B
解析: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亮度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多,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物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甲,物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丁,这样甲和丁镜头组合放大的倍数是50倍,放大的倍数最小,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故选B。
9.答案:D
解析:调节光线强弱应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A错误;调节不同倍数的物镜需转动转换器,B错误;使物像更清晰需调节粗准焦螺旋或细准焦螺旋,C错误;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物像相反,因此需将装片向着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的位置相同的方向移动,D正确。
10.答案:C
解析:使用显微镜对光时,要把镜头短的物镜和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对准光源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止,而不能直射阳光,A错误;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过程中,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B错误;观察未经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不能用强光,要用平面镜、小光圈使视野变暗,利于观察,C正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显微镜下观察装片,发现物像处于视野的左下方,为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D错误。
11.答案:B
解析:观图可知:①是转换器、②是高倍物镜、③是遮光器、④是粗准焦螺旋、⑤是细准焦螺旋、⑥是低倍物镜、⑦是反光镜,解答即可。物镜的镜筒越短放大的倍数越小,对光时,转动①转换器使⑥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A错误;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若视野过暗,应调节③遮光器和⑦反光镜会使视野变亮,B正确;使视野中的物像更清晰,应调节⑤细准焦螺旋,C错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装片,发现物像处于视野的右上方,为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D错误。故选B。
12.答案:D
解析: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慢上升,可以找到物像,要使物像更清晰,需要转动细准焦螺旋,D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为了使物像能出现在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视野越亮,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因此,上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很明显的是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故选:D。
14.答案:A
解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然后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15.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分为六大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作出假设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A正确;在提出问题后,根据已经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关的假设,而不是在全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再作出假设,B错误;作出的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C正确;作出假设后,再根据假设制订相关的计划,并实施实验计划,从而判断制订的假设是否正确,D正确。
16.答案:B
解析:对照试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17.答案:C
解析:“鼠妇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雨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绿色植物为什么能增加大气湿度”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植物园里哪种郁金香花最漂亮”是个人的感觉,没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就不属于科学问题。
18.答案:B
解析:“水的温度对鱼受精卵孵化率有怎样的影响?”属于提出问题,A错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推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鱼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属于作出假设,B正确;“在不同温度放入等量的鱼受精卵,并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计算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属于实施计划,C错误;“根据观察现象,得出‘鱼的受精卵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孵化’的结论”属于得出结论,D错误。
19.答案:B
解析: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余条件要保持一致且适宜。在探究“湿度对黏虫幼虫取食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湿度,除此之外的其他条件均应相同,因此需要修改的内容是光照条件。
20.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金合欢考查科学探究实验。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说明蚂蚁可提高金合欢幼苗的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生长。该实验的变量是蚂蚁,无法说明栖居的蚂蚁数量越多,对金合欢生长越有利。
21.答案:(1)C;胶头滴管
(2)F;石棉网;G;三脚架
(3)B;放大镜
(4)A;镊子
解析:在题图中所示的几种仪器内,起放大作用的是B放大镜;用于加热的仪器是D酒精灯;支持烧杯等被加热器具,起均匀受热作用的是G三脚架和F石棉网;做临时玻片标本所用的玻片有E盖玻片和载玻片;用于撕取、夹取固体材料的是A镊子;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C胶头滴管。
22.答案:(1)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反光镜;粗准焦螺旋
(2)右上方;细
(3)AD
(4)目镜
解析:(1)图中:①目镜、②镜筒、③转换器、④物镜、⑤载物台、⑥通光孔、⑦遮光器、⑧压片夹、⑨反光镜、?粗准焦螺旋。
(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装片,发现物像处于视野的右上方,为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若此时物像有些模糊,则应仔细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以便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DCE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ABC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要在视野内看到最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长的目镜D和短的物镜A的组合。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转动物镜和推动玻片标本都不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动,则可以判断污点在目镜上。
23.答案:(1)细线;刻度尺;平均值
(2)B
(3)46cm2
解析:用细线沿叶片的边缘绕一圈,然后测量细线的长度,即为叶片的周长。可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测量叶片的面积时,可将叶片放在一张画有均匀方格的纸上,沿叶片边缘画线,通过计算方格的面积而得出叶片的面积。对于不满一格的,可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
24.答案:(1)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糖
(2)蚂蚁喜欢甜食
(3)实验蚂蚁数量太少或没有设置重复实验
(4)实验法;观察法
解析:(1)根据题述内容,可以作出的假设是: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该实验变量是糖。
(2)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3)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4)本实验设计中,该同学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和观察法。
25.答案:(1)可遗传
(2)B
(3)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4)温度
解析:(1)不同品种蛋鸡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产蛋数有差异,这种变异是由蛋鸡体内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2)分析表格中的实验设计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A组和B组、C组和B组、D组和B组,变量分别是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饲料种类,因此对照组是B组。
(3)分析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B组的产蛋率最高,鸡的产蛋率与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饲料种类都有关。
(4)春秋季节和冬季的主要差异是温度,要设计实验探究为什么春秋季节产蛋率高,而冬季产蛋率极低,设计的探究实验应把温度作为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26.答案:(1).⑦反光镜
(2).③低倍物镜
(3)C
(4)细准焦螺旋
(5)右上方
(6)p
(7)B
解析:
(1)图1中与调节光线强弱相关的结构是遮光器上的光圈和⑦反光镜。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图甲中的③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显微镜的操作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和观察等步骤;图中①为安放标本、②为镜筒下降、③为对光、④为镜筒上升寻找物像,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故选C。
(4)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地升降,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5)在图2①图中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
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6)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将字母"d"写好,旋转180后得到的是字母"p"。
(7)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调焦、④观察。由题意可知,张抗战同学想看另一个同学的显微镜中的物像他急忙把显微镜挪过来,但他没有观察到物像,结果什么也没看到,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反光镜反射光线的角度改变了,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