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认识生命—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
)
A.大气圈
B.水圈
C.地壳内部
D.岩石圈
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
A.物种多样
B.遗传多样
C.细胞数量多样
D.生态系统多样
3.生物生活的环境可以是海洋、森林、荒漠、草原等,这体现了(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种群多样性
4.热带原始雨林是各种鸟类的天堂,生长着多种植物,还有各种名贵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动植物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2019北京世园会百蔬园展示了包括京冠红、紫鸽、红珊瑚、京莲白、早霞等27个品种的羽衣甘蓝。羽衣甘蓝,别称“叶牡丹”,整个植株形如牡丹,色彩丰富,为游客带来颜色层次分明的蔬菜园艺视觉体验。这体现了(
)
A.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B.物种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数量的多样性
6.下列哪项是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消化作用
7.能够影响青青草原上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
①草
②阳光
③空气
④狼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请从下面列举的四组中,选出都是生物的一组(
)
A.太阳、细菌、水绵
B.蘑菇、青蛙、矿石
C.病毒、木耳、鲸
D.河水、河蚌、鹅卵石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反应出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
A.新陈代谢
B.排出体内废物
C.生长和繁殖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描述的是非生物因素中的_____对桃花开放的影响。(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空气
11.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洞穴。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12.几年前,一种名为紫茎泽兰的热带植物被引入我国南方地区,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迅速蔓延,使得当地的其他野生植物纷纷绝迹。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1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
A.合作关系
B.竞争关系
C.寄生关系
D.捕食关系
1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叙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蚁穴溃堤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蚯蚓松土
D.青蛙冬眠
1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16.下列不属于生物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B.果园养鸡
C.神舟七号研制
D.杂交水稻
17.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是(
)
A.林奈
B.克里克
C.沃森和克里克
D.拉马克
18.在生物实验设计中,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
A.水分和光照
B.有阳光和无阳光
C.有空气和无空气
D.干燥和潮湿
19.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
A.实验和观察
B.归纳和推理
C.假设和猜想
D.测量和记录
20.瓢虫是蚜虫的天敌。瓢虫能依靠被蚜虫危害的植物找到蚜虫。科学家提出:瓢虫可能是依靠被蚜虫危害的植物所释放出的气味搜索到蚜虫的。科学家提出的是实验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收集信息
C.分析实验现象
D.作出假设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6分)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几个重要步骤,请说出下列过程属于哪个步骤?
(1)科学工作者发现:响尾蛇捕获猎物后,它用毒牙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后放走,过一段时间再去追寻和吞食猎物。他们问: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__________。
(2)科学工作者提出一个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__________。
(3)科学工作者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记录。
(4)科学工作者分析实验现象。
(5)最终科学工作者证实了关于毒液气味的假设是成立的。__________。
22.(8分)下面是与小麦生活有关的环境因素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
(2)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
(3)小麦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如果在田地里有一群蚂蚁,蚂蚁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3.(8分)某昆虫学家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第一组:捉取30只灰褐色山地蝗,放到灰褐色的山地背景中,然后放人6只鸡,1分钟后,山地蝗被吃掉4只。
第二组:捉取30只灰褐色的山地蝗,放到绿色草丛的背景中,然后放入了同样数目的鸡,1分钟后,山地蝗被全部吃掉。根据以上实验,完成下列表格并回答问题:
组别
放入蝗虫
蝗虫的颜色
背景颜色
放入鸡的数目
时间
剩余的蝗虫
第一组
30只
灰褐色
①——
6只
一分钟
④——
第二组
30只
②——
绿色草丛
6只
③——
⑤——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2)鸡与蝗虫的关系是
。
(3)通过本实验,说明体色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更容易
。
24.(8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南宋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体现了生物具有——的特征。
(2)“红杏出墙”的枝条能够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能——的特征。
(3)红杏可以由一棵小树长成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的特征。
(4)从“红杏出墙”反映的以上各种特征来看,红杏属于——(填“生物”或“非生物”)。
25.(18分)对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体长(mm)
耳长(mm)
体毛
A地区
695
65
浓密
B地区
540
86
正常
C地区
483
103
稀疏
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
(1)A地区为_______,B地区为_______,C地区为_______。
(2)动物的耳朵长、体毛稀疏有利于_______;耳朵短、体毛浓密有利于_______;这说明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
(3)对这三个地区的哺乳动物外部形态起作用的因素为_______,它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_。
(4)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一些猛兽的捕食,但难以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
26.(12分)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的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
(3)制订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铁盘里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则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___________。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重复了5次上述实验,结果如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
(5)结论:_____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6)实验结束后,鼠妇怎么处理?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C选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可见选项C生物多样性不包括细胞多样性。故选:C。
3.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海洋、森林、荒漠、草原等都属于生态系统。
4.答案:A
解析:题中“热带原始雨林是各种鸟类的天堂,生长着多种植物,还有各种名贵药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5.答案:A
解析: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2019北京世园会百蔬园展示了包括京冠红、紫鸽、红珊瑚、京莲白、早霞等27个品种的羽衣甘蓝。这体现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故选:A。
6.答案:B
解析:A、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
B、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特性。
C、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是植物所特有的。
D、消化作用: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是动物或人所特有的。
故选:B
7.答案:C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②阳光、③空气属于影响羊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①草、④狼属于生物,是影响草原上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
8.答案:C
解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太阳、矿石、河水、鹅卵石属于非生物,病毒、木耳、鲸、蘑菇、青蛙、细菌、水绵、河蚌属于生物。故选C。
9.答案:C
解析: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反应出生物的繁殖特征。故选:C。
10.答案:C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11.答案:B
解析: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
12.答案:A
解析:紫茎泽兰与其他野生植物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紫茎泽兰生命力极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使得当地的其他野生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水分、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减少,严重时导致其他野生植物纷纷绝迹。
13.答案:D
解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大鱼、小鱼分别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的,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揭示了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蚁是群居动物,蚂蚁善于打洞,洞多了造成堤坝的土质松动,堤坝就崩溃了,体现了生物蚂蚁对环境堤坝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表明蚯蚓影响环境,C不符合题意;
D、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符合题意。
15.答案:A
解析:“青山”中丰富的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6.答案:C
解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题述选项中A、B、D项都属于生物学研究范畴。
17.答案:C
解析:A、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不符合题意。
B、C、沃森、克里克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相遇,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成就,那就是揭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之谜。他们俩人利用获得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建构了DNA的精确模型。符合题意。
D、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不符合题意。
18.答案:A
解析:探究实验要设置唯一变量,其他影响因素应该保持一样,这样可以确定实验结果是否由设置的唯一的变量影响引起。唯一变量是指影响实验的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如水分的有无、光照的有无、空气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湿润与干燥等等。水分和光照是影响实验的两个不同的因素,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9.答案:A
解析: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和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20.答案:D
解析:科学家观察到“瓢虫能依靠被蚜虫危害的植物找到蚜虫”这一现象后,提出疑问:瓢虫可能是依靠被蚜虫危害的植物所释放出的气味搜索到蚜虫的吗?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肯定的假设。这属于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步骤。
21.答案:(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5)得出结论
解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科学工作者问:“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属于探究一般过程中的提出问题。
(2)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响尾蛇是根据
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属于探究一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5)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22.答案:(1)光照、土壤、水分、空气等
(2)蚜虫、人、杂草等
(3)竞争;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
解析: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由题图可知,非生物因素有光照、土壤、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有蚜虫、人、杂草等。小麦和杂草争夺水分、养料、生存空间等,两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田地里的一群蚂蚁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
23.答案:
①灰褐色的山地
④26
②灰褐色
③一分钟
⑤0
(1)背景颜色;(2)捕食;(3)生存下去。
解析:根据实验完成表格。(1)昆虫学家以背景颜色为变量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来验证生物的体色对生物生存的作用。(2)鸡吃蝗虫,因此鸡与蝗虫是捕食关系。(3)通过实验可知,体色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更容易生存下去
24.答案:(1)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繁殖;(3)能生长;(4)生物。
解析:(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这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红杏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繁殖下一代,这反映了生物能繁殖的特征。(3)红杏可以由一棵小树长成大树,说明红杏能够生长。(4)从“红杏出墙”反映的以上各种特征来看,红杏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25.答案:(1)黑龙江的漠河;江西的庐山;云南的西双版纳
(2)散热;保温;形态结构
(3)温度;非生物因素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解析:(1)从测量结果看,A地区哺乳动物体长最长,耳长最短,体毛浓密,有利于保温,适于生活在严寒地区;可以判定A地区是黑龙江的漠河。B地区的哺乳动物耳长的长度中等、体毛的疏密正常,适于生活在温带地区;可以判定B地区是江西的庐山。C地区的哺乳动物耳长最长、体毛稀疏,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散热,适于生活在热带地区;可以判定C地区是云南的西双版纳。以上说明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2)从测量结果看,A地区哺乳动物体长最长,耳长最短,体毛浓密,有利于保温,适于生活在严寒地区;可以判定A地区是黑龙江的漠河。B地区的哺乳动物耳长的长度中等、体毛的疏密正常,适于生活在温带地区;可以判定B地区是江西的庐山。C地区的哺乳动物耳长最长、体毛稀疏,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散热,适于生活在热带地区;可以判定C地区是云南的西双版纳。以上说明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3)对这三个地区的哺乳动物外部形态起作用的因素为温度;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
(4)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一些猛兽的捕食,但难以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26.答案:(2)鼠妇会(或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光照;一只鼠妇数量太少,实验偶然性太大,误差太大
(4)求平均值
(5)光
(6)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去
解析:(2)作出假设的依据是:在花盆、石块下等比较阴暗的地方常常会看到鼠妇,当把花盆、石块搬开后,看到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3)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这样在铁盘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不能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进行实验,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因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的误差。
(4)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鼠妇数量明显少于阴暗环境中的鼠妇数量;说明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6)做完实验后,应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去。第一单元认识生命—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单元测试卷(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和
D.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2.下列哪句中不包括生态系统(
)
A.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B.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C.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D.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3.下列关于生物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B.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D.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实质上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4.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生物多样性的是(
)
A.怀化市有高等植物3
000余种,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B.李振声院士利用普通小麦和偃麦草杂交培育出抗病虫害新小麦品种
C.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
D.雪峰山景区有大片森林、湖泊、溪流、草地等
5.如图是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
生物种类
生态系统
基因
B
生态系统
生物种类
基因
C
基因
生态系统
生物种类
D
生态系统
基因
生物种类
A.A
B.B
C.C
D.D
6.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特征的是(
)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龙生龙,凤生凤”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
②生物都有遗传特性
③生物的活需要营养
④生物能变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③②
8.“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9.在稻田中,与水稻有关的非生物因素是(??
)
①人
②阳光
③蚜虫
④空气
⑤田鼠
⑥水
⑦蚯蚓
⑧土壤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③⑤⑦
D.②④⑥⑧
10.下列植物特征中,适于在比较干旱的环境中生活的是(
)
①叶变态为叶刺
②叶上有蜡质层
③叶大
④叶小
⑤植株高大
⑥植株矮小
⑦根系发达
A.①②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③⑤
D.②④⑤⑦
1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谚语与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匹配的是(
)
选项
谚语
体现的生物学原理
A
瑞雪兆丰年
水影响作物生长
B
虎落平阳被犬欺
生物影响环境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影响生物
D
鱼儿离不开水
生物依赖环境
A.A
B.B
C.C
D.D
12.在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3.下列现象主要受光照影响而产生的是(
)
A.大葱的地下部分呈白色,地上部分呈绿色
B.冬天里的刺猬在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
C.蓝鲸每隔10~15分钟露出水面喷射雾状水柱
D.生长在海边的红树林有许多露出地面的气生根
14.凝练隽永的古诗词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思,还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句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5.下列属于共生现象的是(?
?)
A.苏云金杆菌杀灭松毛虫
B.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病
C.真菌引起棉花枯萎病
D.真菌与藻类形成地衣
16.如图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表示的是一种狐的数量变化,那么表示的是哪种生物的数量变化(????
)
A.捕食狐的一种生物
B.与狐有共生关系的一种生物
C.被狐捕食的一种生物
D.与狐有竞争关系的一种生物
17.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研究成果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并首次建立“进化学说”
B.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
C.英国人哈维运用实验法发现了血液循环
D.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8.下列关于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
B.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
D.人类创造了生物学,也在不断地发展生物学
19.珂珂在阳台上种了一株植物,有一天他发现植物的叶片发黄了。对此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
A.叶片发黄可能是由于浇水太勤
B.叶片发黄是由于缺少某种无机盐
C.叶片发黄是不是由于缺少某种微量元素
D.叶片发黄是由于缺少氮元素
20.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B.作出假设应有一定依据,不能臆断
C.探究实验要重复多次
D.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也可不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9分)如图为某一野外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环境中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该环境中的食虫鸟和昆虫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关系。
(3)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
(4)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图中的生物归类为动物:_____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_____;其他生物:_________________。
22.(8分)下面是探究“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的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完成实验。
蝗虫是比较常见的昆虫,生活在草丛和农田里,其体色一般是绿色,与生活环境一致,因此较难在绿色环境中被天敌发现。
1.据此,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你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
3.实验步骤:
①准备蝗虫60只、大小相同的母鸡两只
②将蝗虫等量分成两组,一组蝗虫放在白色的纸箱中,另一组放在__________,且将两只母鸡分别放入两个纸箱。
③过20分钟后,计算未被母鸡啄食的蝗虫的数量。
4.实验现象:白色纸箱中还剩下5只蝗虫,另一个纸箱中还剩下15只蝗虫。
根据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23.(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项探究实验。他们准备了四个相同的洁净玻璃瓶,并对玻璃瓶进行了灭菌处理。所采用的水、水草、小虾、螺蛳、小鱼都来自同一无污染的清洁池塘中。在四个玻璃瓶中加入等量的池水和水草;除A瓶外,其余三瓶又加入等量、大小和生命状态相似的小虾;C瓶和D瓶中又加入等量、大小和生命状态相似的螺蛳;D瓶中又加入两条小鱼;最后对瓶口进行密封。实验设计如下图所示:
(1)四个瓶中加入等量池水和水草的目的是:________。
(2)某同学对D瓶中的一条小鱼进行了标记,那么影响这条小鱼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不考虑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3)与C瓶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某同学认为B瓶和D瓶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根据是:________。
24.(11分)“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宋朝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含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请你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色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___________的特征。
3.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4.能够出墙的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的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5.通过上面问题的解决,你一定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依据了,试把判断的依据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2分)霏霏同学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后,绘制了概念图。请将概念图补充完整,再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中①②③的内容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___________(多选)。
a.鹰击长空
b.昙花一现
c.火山喷发
d.春蚕吐丝
e.暴雨倾盆
(3)图中A指的是“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对应实例为: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B对应的实例是“一只蝌蚪通过生长发育可以长成青蛙”,则B指的是___________;E指的是“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请举一对应实例:___________。
(4)“大雨过后地面上会有蚯蚓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蚯蚓体表的刚毛有助于爬行”,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蚯蚓能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
26.(12分)某研究员欲探究营养物质X和物质Y对大白鼠体重增加量的影响,将一批大小及生理状况相同的大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进行实验。研究员先测量各组大白鼠的原始质量,再分别依实验设计进行不同的处理,如表所示。除此之外,其他喂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一样。然后每周都分别记录大白鼠的质量,再把各组每周所测得的质量和原始质量相减即为各组的体重增加量,如图所示。
组别
实验处理
甲
提供营养物质X,注射物质Y
乙
提供营养物质X,未注射物质Y
丙
未提供营养物质X,注射物质Y
丁
未提供营养物质X,未注射物质Y
(1)根据上表,研究员欲探究“在未提供营养物质X时,注射物质Y对大白鼠体重增加量的影响”,则他应该选取___________两组进行对照,其变量是:___________。
(2)根据所给的资料和数据判断,有关营养物质X及物质Y在4周内会不会使大白鼠的体重增加量超过100克的推论,下列最合理的选项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A.营养物质X及物质Y都会
B.营养物质X及物质Y都不会
C.营养物质X会;物质Y不会
D.营养物质X不会;物质Y会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我们可以建议研究员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如“田野”“草原”“黄河长江”都可以看成生态系统。C选项主要说“白云”,不是生态系统。
3.答案:D
解析: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
4.答案:C
解析:怀化市有高等植物3
000余种,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体现了物种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李振声院士利用普通小麦和偃麦草杂交培育出抗病虫害新小麦品种,是利用了遗传多样性,B不符合题意;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体现的是单一物种的数量多,没有体现出生物多样性,C符合题意;雪峰山景区有大片森林、湖泊、溪流、草地等,属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即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构建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①为生物种类,②为生态系统,③为基因。故选A。
6.答案:D
解析:“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的是鸟类的生殖现象
A错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的是自然现象,B错误。“两个黄鶸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动物的群聚现象,C错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描写的是生物生长发育特征,D正确。
7.答案:D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龙生龙,凤生凤”体现了生物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现象,即题中的③②特征。
8.答案:A
解析:“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葵花)能对外界的刺激(太阳)作出反应(向太阳);该特征体现不出产生废物和进行呼吸;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太阳不是营养物质。
9.答案: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②阳光、④空气、⑥水、⑧土壤属于环境中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①人、③蚜虫、⑤田鼠、⑦蚯蚓属于环境中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因此在稻田中,与水稻有关的非生物因素是②阳光、④空气、⑥水、⑧土壤.故选:D.
10.答案:A
解析: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具有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适应干旱环境,植株高大有利于散失水分不适应干旱环境。故选:A。
11.答案:B
解析:“虎落平阳被犬欺”是指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连狗也欺负老虎,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12.答案:D
解析:“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3.答案:A
解析:大葱的地下部分不见光,呈白色;地上部分见光,呈绿色。因此“大葱的地下部分呈白色,地上部分呈绿色”主要受光照影响。“冬天里的刺猬在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蓝鲸每隔10~15分钟露出水面喷射雾状水柱”“生长在海边的红树林有许多露出地面的气生根”体现的是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14.答案:A
解析: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
15.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地衣是真菌和某些单细胞藻类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体,真菌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藻类利用,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供给真菌营养,因此属于共生关系,苏云金杆菌杀灭松毛虫、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病、真菌引起棉花枯萎病,属于寄生关系,细菌或真菌会对寄主(松毛虫、人、棉花)造成伤害。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
16.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生物的数量一直比生物的数量多,且狐的数量少时其数量多,狐的数量多时其数量减少。因此是被捕食的一种生物。
17.答案:A
解析: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一科学名词;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建立了“进化学说”。
18.答案:C
解析:生物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对人类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9.答案:C
解析:对于出现的某种现象,提问“这是因为什么”等问题,就是提出问题。应选C。
20.答案:D
解析: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必须相同,D叙述错误。
21.答案:(1)阳光;空气;温度;水分
(2)捕食
(3)禾谷类
(4)昆虫、兔、食虫鸟、鱼;禾谷类、水草;真菌、细菌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影响该环境中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2)食虫鸟和昆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3)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和该生物有食物关系的生物属于直接因素。
(4)图中生物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归类,有动物,如昆虫、兔、食虫鸟、鱼;植物,如禾谷类、水草;其他生物,如真菌、细菌。
22.答案:1.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吗
;
2.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
;
3.绿色纸箱中;
4.绿色是蝗虫的保护色,是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2.生活在绿草和农田里的蝗虫是绿色的,而生活在枯草丛里的蝗虫大多是褐色的。蝗虫的体色与其生活环境一致,可避免被天敌发现,此题要探究的问题是:“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吗?同时做出假设是: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
3.实验步骤:
①准备蝗虫60只、大小相同的母鸡两只
②将蝗虫等量分成两组,一组蝗虫放在白色的纸箱中,另一组放在绿色纸箱中,且将两只母鸡分别放入两个纸箱。
③过20分钟后,计算未被母鸡啄食的蝗虫的数量。
4.实验现象:白色纸箱中还剩下5只蝗虫,另一个纸箱中还剩下15只蝗虫。
小鸡对颜色十分敏感,白色纸箱中还剩下5只蝗虫,另一个纸箱中还剩下15只蝗虫,说明绿色是蝗虫的保护色,是对环境的适应。
23.答案:(1)保证变量唯一(控制单一变量)
(2)水草、小虾、螺蛳和另一条小鱼
(3)B、D
(4)变量不唯一(有螺蛳和小鱼两个变量)
解析:(1)对照实验只能存在单一变量,其他条件均应相同。在四个瓶中加入等量池水和水草就是为了保证变量唯一(控制单一变量)。
(2)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存在于它周围的不同种生物和其他同种生物个体;因此,D瓶中影响标记小鱼生活的生物因素有水草、小虾、螺蛳和另一条小鱼。
(4)B瓶和D瓶有螺蛳和小鱼两个变量,不符合变量唯一的原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4.答案:1.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2.繁殖(产生自己的后代)
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
4.生长(由小长大)
5.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繁殖;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生长
解析: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产生自己的后代,说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3.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说明生物需要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
4.略
5.通过题1~4可知,生物能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生物能够产生后代;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25.答案:(1)生命;生物;生态因素
(2)c、e
(3)细胞;生物能由小长大;含羞草受到触碰后会合拢叶片(答案合理即可)
(4)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能影响环境
解析:(1)有①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具有一定的生命现象。
(2)生命现象是生物具有的。题述词语中,c火山喷发、e暴雨倾盆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3)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一只蝌蚪通过生长发育可以长成青蛙”说明生物能够由小长大。触碰含羞草,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说明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
(4)大雨过后,雨水充满土壤,蚯蚓为了呼吸会爬出土壤,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蚯蚓体表的刚毛有助于爬行,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蚯蚓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中含有的多种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26.答案:(1)丙和丁;是否注射物质Y
(2)C;提供营养物质X的大白鼠四周后体重增加量都超过100克,未提供营养物质X的大白鼠四周后体重增加量都低于100克
(3)再挑选几批大白鼠进行同样的实验(或多做几次相同的实验,合理即可)
解析:(1)研究员欲探究“在未提供营养物质X时,注射物质Y对大白鼠体重增加量的影响”,则他应该选取丙和丁两组进行对照,其变量为是否注射物质Y。
(2)由题图中的数据可知,提供营养物质X的大白鼠四周后体重增加量都超过100克,未提供营养物质X的大白鼠四周后体重增加量都低于100克。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我们可以建议研究员再挑选几批条件相同的大白鼠进行同样的实验(或多做几次相同的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