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第 四 单 元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单 元 导 航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吆喝 萧 乾
春酒 琦 君
俗世奇人 冯骥才
刷子李
泥人张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关于作者
文意探究
课外扩展
相关资料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作 者 简 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显示了他早期小学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作 者 简 介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后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81年出版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文 意 探 究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文段选读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人物描写比较(P133练习二)文 意 探 究山野对歌
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相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
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美好环境养育出歌声、情韵动人的女孩儿,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
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的全景与特写。
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生活美好、人生美好文 意 探 究“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
这是一种写实:作者据实而录,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自然而然写人。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美境怡人,地灵人杰,生活其间的“女孩”,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
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文 意 探 究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文 意 探 究第一段以“工笔”描绘(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态度(写虚),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文字显得飘忽灵秀。课 外 扩 展 沈从文专辑相关资料(民歌)蝴蝶泉边
大田栽秧行对行
哥唱山歌妹来和
苗家为什么人人会唱歌
对歌
阿诗玛系列
女儿阿诗玛
马铃儿响玉鸟唱
一朵鲜花鲜又鲜
姑娘们踩麻在湖边
刘三姐系列
刘三姐
湘女的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心想唱歌就唱歌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关于作者
文意探究
课外扩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作 者 简 介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作 者 简 介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文 意 探 究 作者家乡端午风俗与家乡的咸鸭蛋
本文语言特色(以课文第二、三段为例)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关于课文结尾写到的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文 意 探 究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家乡”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的“咸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文 意 探 究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这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 意 探 究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用短句,体现日常生活时交谈的神态。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表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普通的鸭蛋写得别具一格,在一般人不会注意的地方体现着生活的情趣。文 意 探 究一般是敲破空头
白嘴吃也可以
——“空头”“白嘴”,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附: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吱”字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那种动感、快感。文 意 探 究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自然和谐。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文 意 探 究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的严谨,对于中学生作文而言,依然大有必要。
认为是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行文风格的品评了。课 外 扩 展 汪曾祺专辑吆 喝—— 萧 乾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关于作者
文意探究
课外扩展
相关资料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与技巧。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作 者 简 介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作 者 简 介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文 意 探 究把握文章结构
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本文的表达手法文 意 探 究文章以“器乐”“声乐”开篇,引出下文对“各种商贩的叫卖”(吆喝)的介绍。
文章第四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一年四季: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 意 探 究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如:
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我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也许,当初这一声“哟”在儿童内心确实是一种惊恐,引来一阵颤栗,但事过多年后,作为成人的作者回忆起来,便只剩下有趣和怀念。文 意 探 究对材料的剪裁: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语段的衔接过渡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地道京白的语言(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文 意 探 究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者,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没个停”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作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文 意 探 究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以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文 意 探 究从两个方面为全文对吆喝的内容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文 意 探 究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
唱话匣子;
算卦盲人;
乞丐。文 意 探 究从“一日”转到“一年”。文 意 探 究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课 外 扩 展 萧乾专辑相 关 资 料 卖布头
改行春 酒—— 琦 君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关于作者
文意探究
课外扩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作 者 简 介琦君,1918年生,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文 意 探 究本文其实只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这样简单的内容有何意义呢?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课文细节描写欣赏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
(花匠阿标叔)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早擦的亮晶晶的。 >>
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 >>文 意 探 究这些内容至少让人品味到以下的几种美:
民风之美:新年……元宵……孩子们……家长……: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流……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之后置酒酬谢……母亲助兴……: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文 意 探 究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文 意 探 究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文 意 探 究花匠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文 意 探 究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课 外 扩 展 琦君专辑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关于作者
文意探究
课外扩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理清故事情节,抓住要点概述内容。
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特色。作 者 简 介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好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作 者 简 介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文 意 探 究“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品味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看看作者对待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文 意 探 究“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他其实是以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和豪气。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文 意 探 究“泥人张”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算,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文 意 探 究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句在名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文 意 探 究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传神刻画出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作者运用这样的对比,体现了他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文 意 探 究“活法”指的是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
“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铁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余地。文 意 探 究作者确实运用了夸张。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文 意 探 究这个“找”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
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文 意 探 究手艺人必须有本领;
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课 外 扩 展 冯骥才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