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基础夯实—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基础夯实—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8 17: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基础夯实
—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测试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可燃物的是(
)
A.大理石
B.小木条
C.玻璃
D.泥沙
3.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石油
B.

C.
天然气
D.酒精
4.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5.近期有些地方发生的火灾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A.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6.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
B.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C.汽车燃料改用压缩天然气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7.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下列说法或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聚氯乙烯塑料做食品包装袋
B.电器起火,用水浇灭
C.冬天在室内用炭烤火取暖时,关闭门窗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
8.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塔楼发生火灾,中空结构的木质塔尖剧烈燃烧而坍塌。下列关于该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材是可燃物
B.中空结构的木质塔尖剧烈燃烧的原因之一是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C.用水灭火前要先切断电源
D.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9.如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
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10.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可选用盐酸和大理石
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11.如图所示,将充满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液面下降
③试管内溶液变红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⑤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2.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灭火
B.做化工原料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温室中用作肥料
13.常温下块状大理石投入足量稀盐酸中,可以持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将块状大理石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刚开始能产生气体,但很快就停止产生。由此得出的结论或推理正确的是(
)
A.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和反应物的种类无关
B.反应物之间必须直接接触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C.块状大理石与粉末状大理石的化学性质不同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4.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密度比空气密度大②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④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如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入药品
C.?
收集气体
D.?
验满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2分)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______________。
17.(14分)“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图1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__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1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填数字序号)。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3)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如图2):把含量高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过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二氧化碳进入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醇()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4分)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装置中实验所需二氧化碳,应选用甲、乙发生装置中的________装置获得。在仪器组装后、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3)制得的干燥后利用丙装置进行实验,b处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证明b处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在a处放置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
A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爆炸的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D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选B。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解析:
A.由于红磷的着火点(240℃)比白磷的着火点(40℃)高,热水提供的温度达不到240℃,因此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向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因此水中的白燃烧;C.热水在该实验中,除了提供热量外,还起到隔绝空气(或氧气)的作用;D.可燃物燃烧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5.答案:A
解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能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可以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选项说法错误;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选项说法正确;C.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选项说法正确;D.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选项说法正确。
6.答案:A
解析: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等,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A错误;石油是复杂的混合物,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B正确;天然气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汽车燃料改用压缩天然气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C正确;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正确。
7.答案:D
8.答案:D
解析:木材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A正确。中空结构使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燃烧较为剧烈,B正确。用水灭火前要先切断电源,以免发生触电的危险,C正确。水能灭火是因为水使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发生变化,D错误。
9.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氮气难溶于水,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所以水位上升最高,故选C。
10.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11.答案:D
解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试管中液面上升,烧杯内液面下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紅,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③正确。
12.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13.答案:B
14.答案:B
解析:
①该实验没有将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较,无法说明二者的密度大小。此项不正确。②该实验1中的现象是不变色,而实验2中变色,要说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变色,此项正确。③实验1中不变色,可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此项正确。④该实验没有进行二氧化碳是否燃烧的实验;无法说明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B项。
15.答案:D
解析:A.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二氧化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应伸入集气瓶的底部,以利于空气的排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16.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缺少氧气
(3)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附近通氧气
(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7.答案:(1)水分子(2)①⑥
(3)
解析:
(1)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变化;“氧循环”是指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2)由图1可知,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水的吸收;
(3)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8.答案:(1)
(2)乙;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4)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乙;在仪器组装后、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若要证明b处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在a处放置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或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4)烧杯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能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