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内容及第28~29页“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会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估算意识,能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画图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节日?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都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问: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知道了九月用水量是12吨。
生2:我还知道了九月比八月节约了。
生3:我提出的问题是八月用水量是多少吨?
如果有学生提出想求七月用水量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没有给和七月用水量有关的条件,所以没法求。
2.想一想。
教师提问:(1)估一估哪个月份用水多?哪个月份用水少?你是根据哪句话来判断的?
生:因为题中告诉我们九月比八月节约了,所以我认为九月用水少,八月用水多。
(2)题目中的单位“1”是谁?依据是什么?
生:题目中的单位“1”是八月用水量。只不过它是个未知的。
可能有的学生认为,九月用水量知道,那么九月用水量是单位“1”。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时确定单位“1”的方法。再次强调:这种情况下,比后面的量是单位“1”。
(3)题目中的含义是什么?
生:节约了表示九月节约的用水量是八月的,“比八月节约了”是指九月用水量比八月少了八月用水量的。
3.画一画。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1)因为单位“1”是八月用水量,所以画图时我们先画出线段表示八月用水量。
(2)九月用水量比八月少,所以画的线段比八月的短。短的部分是表示八月用水量线段的。
学生通过交流得到不同的等量关系:
八月的用水量-节约的吨数=九月的用水量
八月的用水量×(1-)=九月的用水量
4.解决问题。
师:在等量关系中,八月用水量是未知的,直接求不太好求。我们可以用方程解决。
让学生尝试选择上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然后汇报。汇报时请学生说算理,1-表示什么?乘x又表示什么?
x表示什么?
生1:我利用第一个关系式列方程。
解:设八月用水x吨。x-x=12
生1:x表示九月用水量比八月少的部分。
生2:我是根据第二个关系式来列方程。
解:设八月用水x吨。(1-)x
=12
1-表示九月用水量是八月的(1-,再乘八月用水量即x,就得九月用水量。
师:根据第二个等量关系变形后也可以用除法来求。
八月的用水量=九月的用水量÷(1-)
小结:在分数应用题中,如果单位“1”未知,应用方程或除法来解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信息,理解题意后再完成。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2题。
先分析题目中的单位“1”,再根据题目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解答。
3.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4题。
仔细阅读题目,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五、拓展提升
1.果园里有苹果树140棵,比梨树多,果园里苹果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140+140÷(1+)=260(棵)
2.水果店里运来苹果120
kg,运来的桃子比苹果多,比梨少,运来的梨有多少千克?
120×(1+)÷(1-)=200(kg)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与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何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3题和第29页“练一练”第5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读题说出数学信息。
让学生画好后说说自己的作图步骤。
同桌交流后完成。
学生尝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回顾课堂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三)(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将图形和文字联系在一起,用学生基于图形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不足之处:习题设计上形式有些单一。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完成,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