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比的应用(2)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试一试及第76页“练一练”第4~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填一填。
(1)小制作活动中,丽丽做的星星和小船的数量比是3∶5,星星与小船的总份数是(
)。
(2)一杯盐水中,盐与水的比是1∶9,其中盐占盐水总量的(
),水占盐水总量的(
)。
2.幼儿园大班有20人,小班有25人,有180个苹果,怎样分比较合理?
3.导入:周末,淘气和笑笑要调制巧克力奶时又遇到问题,让我们应用比的知识给他们解决一下。[板书课题:比的应用(2)]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出示题目。
(1)学生读题,找出数学信息。
调制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淘气有巧克力440
g,都用来调制巧克力奶。他要准备多少克奶?
生1:巧克力与奶的比是2∶9,就表示2份巧克力需要9份奶。
生2:因为巧克力都要用上,所以用了巧克力440
g。
生3:问题是求需要奶多少克。
(2)画图理解。
引导学生画图,巧克力是2份,奶是9份。再把已知条件和问题标注。
(3)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路,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后让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巧克力是2份有440
g,我先求出1份是多少:用440÷2=220(g)。奶有9份,因此求出奶有220×9=1980(g)。
教师追问:还有别的思路吗?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根据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可得奶的质量是巧克力的9÷2=4.5倍。所以用440×(9÷2)得到需要奶的质量。
2.教师接着出示:如果笑笑有巧克力280
g,也都用来调巧克力奶,她能调制出多少克巧克力奶?
学生读题,说说数学信息和前一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容易说出:巧克力的质量变了,问题也变成求调制多少克巧克力奶。
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图,并解决问题。
展示图形,让学生说自己的思路。
巧克力+奶调制成巧克力奶,所以2份巧克力,能调出巧克力奶(2+9)份。巧克力是2份共280克,还是先求出1份是多少:280÷2=140(g),再求巧克力奶11份是多少:140×(2+9)。
小结:已知一个部分量及它与另一个部分量的比,求另一个部分量(或总量),可以用平均分法先求出一份的量,再计算所求的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4题。
(1)学生依次说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画图后解决问题。
(3)学生说出答案,全班订正。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6题。
(1)学生理解题意,依次说题中的数学信息。
(2)让学生画图,明确长方形的周长是由两个长和两个宽组成。也就是160
m是两个5份和两个3份的和。
(3)学生尝试完成。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全班汇报。
五、拓展提升
1.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的箱数比是5∶3,苹果比梨多4箱,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各多少箱?
4÷(5-3)=2(箱)
苹果:2×5=10(箱)
梨:2×3=6(箱)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驶出,经过3时在途中相遇,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5∶4,货车每时行40
km,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0÷4×(4+5)×3=270(km)
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解决按一定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要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和就是总量分成的份数,这样无论求总量还是一部分量就都能解决了。在分析问题时画线段图能够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表示出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就容易了。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5、7、8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在小组内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2)
方法一:440÷2=220(g)
方法二:9÷2=4.5
280÷2=140(g)
220×9=1980(g)
440×4.5=1980(g)
140×(2+9)=1540(g)
答:他要准备1980
g奶。
答:她能调制出1540
g巧克力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设计中设置问题,通过不断地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化解难点。
不足之处:在教学解题方法时还是没完全展开,让学生多方面的去思考,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例如运用比的两个量的分率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教学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