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比的应用(1)
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的内容及第75~76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和比的化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1)]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带来一筐橘子,想分给1班和2班,你认为怎样分比较合理呢?
教师可引导提出:每个班分一半吧,这样行不行?学生一定会说出这样不合理,因为两班人数不相同。
教师追问:如何按人数分配?学生会说出: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比较合理。30∶20就是3∶2。
2.理解3∶2的意义。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应该怎样分?让学生用学具或画表来表示。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在记录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6∶4,30∶20…都等于3∶2。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各小组汇报,说自己的发现。
3.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1班和2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1)学生独立思考,师巡视辅导。写好后在组内交流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2)学生汇报。把各种不同的做法一一汇报。
方法一:列表求一求。按两班人数30∶20分配,分到不能分为止。
方法二:画图看看:可看出1班是3份,2班是2份,共有5份,也就是140个橘子是5份,那可先求1份是140÷5=28(个),再求出3份和2份分别是多少。
方法三:1班是3份,2班是2份,共有5份。因此1班分的橘子占总数的,2班分的橘子占总数的,用总数140分别乘两个分率就可求出两个班的橘子数量。
方法四:根据示意图可知存在的等量关系:3份(1班)+2份(2班)=140,所以还可以用方程解。
4.小结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回顾刚才的解题方法,总结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小结: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问题,应先求出标准量一共分成了几份,再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解答;或者采取平均分的方法,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解答问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说说2∶3的含义,然后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五、拓展提升
1.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40,两个数的比是1∶3,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40×2÷(1+3)=20
甲数:20×1=20
乙数:20×3=60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
m,长、宽、高的比是5∶4∶3,它的体积是多少?
48÷4÷(5+4+3)=1(m)
1×5=5(m)1×4=4(m)1×3=3(m)
5×4×3=60(m3)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和同桌说一说。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既重视按比例分配解题方法的指导,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不足之处:在教学解题方法时用时较多,虽然能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仍然少。
教学建议:教学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增加实际应用题型,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按比分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