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4 练习五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4 练习五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8 14: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时
练习五
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五的内容。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练一练”,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全面整理和复习,提高掌握水平。
3.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自主复习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熟练掌握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师:这一单元的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梳理知识:
1.生活中的比。
生:我知道了比表示了两个数相除。
教师让学生用实际问题举例说明。例如: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3∶2。这时让学生说出比各部分的名称并求比值。
师:如何求比值?
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师: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商,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
2.比的化简。
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让学生想一想: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由比值可以得到的是最简整数比;化简后比值不变。
两者的区别:求比值最后的结果是一个数,而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
3.比的应用。
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归一法: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求几份的数量。
分数法:先求各部分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量乘几分之几。
方程法:先设一份的数量是x,求出一份的量,然后计算几份是多少。
二、针对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题。
(1)让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教师强调:在这道题中,写出比后一定要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3)观察图1的比,圆的直径与半径的比是2∶1,可以得到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157∶50,可以得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这和我们学习圆的知识相吻合。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2)观察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周长比和面积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周长比等于边长比,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
(3)让学生自己换一组数据计算验证上面结论是否仍成立。
经过计算可得: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等于它们的边长比,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1题。
(1)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生:六(3)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3,男生比女生多14人。求六(3)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可引导已知条件中14人在图中表示哪一部分(男生比女生多出来的部分)。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4)学生汇报。把各种不同的方法都让学生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时,除了核对得数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每一步计算的依据。有的学生在化简1∶时,结果可能错写成8,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2.4时两车共行360
km,360÷2.4是求两车的速度和。再根据它们的速度比求慢车的速度。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拓展延伸
1.等腰三角形中两个角的比是2∶5,它的顶角与底角各是多少度?
两种情况:
情况一:180÷(2+2+5)=20°,底角是20×2=40°,顶角是20×5=100°。
情况二:180÷(5+5+2)=15°,底角是15×5=75°,顶角是15×2=30°。
2.光明小学把六年级140人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人数比是2∶3,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人数比是4∶5。这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人数比是:8∶12∶15
140÷(8+12+15)=4(人)
第一小组:4×8=32(人)
第二小组:4×12=48(人)
第三小组:4×15=60(人)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和自己课上的表现。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五第2、4、6~8、10、13~15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去对所回忆的知识进行编排,形成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最后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习题设计中更多注重基础性的问题解决,没有把知识进一步深入到实际生活中。例如13题并没有细致地讲解,可能会给一部分学生造成困难。
教学建议:教学时,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针对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