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玩
第1课时
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教材第80~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实践活动,合理选择测量方法,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学习实验中的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的过程,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与他人分工合作,增强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测量、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分数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配套主题图的图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观察现象,引发问题,明确活动任务。
师:篮球、乒乓球从高处落地后都会反弹。
老师在桌面拨动篮球和乒乓球,让它们自由落下。
1.引导学生观察反弹现象。
2.初步了解反弹现象。
课件出示:哪种球会反弹高一些?各自的反弹高度是多少?
师:大家可以先猜一猜,再来做实验得出结果。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活动一:设计方案,明确如何开展实验。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明确任务、分工、步骤。
3.初步得出实验方案单。
4.得出实验方案单。
活动二:动手实验
1.初次实验。
引导学生在操作两次篮球的基础上,及时反思,补充最初的设想,从而调整实验方案。
2.第二次实验。
第二次操作,正式实验,记录数据。
预设1~8组做下落高度为1.5
m的乒乓球和篮球的反弹实验,剩下的两个小组做下落高度为2
m的乒乓球和篮球的反弹实验。
活动三:交流汇报,数据分析。
1.收集每组实验报告单的结果。
2.引导交流三个下落高度为1.5
m的小组的实验数据及结果。(预设有一个组是乒乓球的反弹高度)
3.分析影响反弹高度的因素。
预设:球的材质、下落高度、接触面、拍球力度、球的大小……
4.汇总下落高度为1.5
m的小组的实验数据并分析。
5.猜测下落高度为2
m的反弹情况。
6.汇总下落高度为2
m的小组的实验数据并验证猜测。
得出实验结论:
(1)在通常情况下,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篮球的反弹高度要比乒乓球的高。
(2)对比分析下落高度是2
m和1.5
m的数据,知道下落高度越高,反弹就越高。
(3)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百分数不一样,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活动四:应用数据,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应用数据,判定小组用球是否为比赛用球。
1.引导学生了解比赛用球的要求。
2.交流判定小组篮球是否为比赛用球的方法。
3.小组内算出比赛用球的弹性范围和实验操作用的篮球的弹性度,做出判断,全班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同一种球从同一高度下落时,其反弹的高度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下落时,其反弹的高度不相同,说明不同的球弹性是不一样的。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设想实验方案。初步得出实验方案单。
小组内尝试操作两次篮球。补充调整最初的设想。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计算平均数后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反弹高度
1.在通常情况下,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篮球的反弹高度要比乒乓球的高。
2.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百分数不一样,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有效的数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一定价值的结论。
不足之处: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经历分工、讨论、探索等过程,从而得出相关的观点。但是这个主动权的给予,老师需要拿捏到位,不能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在课后访谈中得知,有些小组的学生不清楚、不了解自己的分工和任务,只是观看别人在忙。
教学建议:教学中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测量有关数据,得出有关结论。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需要在课堂上有一定把控,必要的时候,老师要从旁给予帮助,纠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