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3 有几瓶牛奶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3 有几瓶牛奶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8 15:1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有几瓶牛奶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学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在具体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情境图。师:笑笑每天坚持喝一瓶牛奶,这是她家里现在有的牛奶。看到这些牛奶,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几瓶牛奶?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摆一摆,说一说。(1)完整叙述问题。谁能把信息和问题一起读出来?生:左边盒子里有9瓶牛奶,右边盒子里有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2)师: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9+5=。(3)怎样计算9+5?让学生先在组内尝试计算并交流,然后组织汇报。方法一:数数。从9往后数5个数:10、11、12、13、14,即9+5=14。方法二:9和1“凑十”。把5根小棒拆成1根和4根,先用9+1=10,再用10+4=14。方法三:5和5“凑十”。把9根小棒拆成5根和4根,先用5+5=10,再用10+4=14。(4)比较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2.做一做,说一说。(1)请拿出计数器,拨一拨9+5,该怎么表示?(2)学生尝试操作。(3)指导交流。生: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一共14个珠子。师:个位上满十了怎么办?生:从个位上去掉10个珠子,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即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引导学生明白:10个一是十,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4)小练习:先拨5个珠子,再拨9个珠子,怎样拨?3.圈一圈,算一算。(1)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问题三左图。①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生:左边的9只差1只是10只,把左边的9只和右边的1只圈起来就是1个十,圈外面还有2只,合起来就是12。所以9+3=12。生:右边的3只差7只是10只,把右边的3只和左边的7只圈起来就是1个十,外面还有2只,合起来就是12。所以9+3=12。②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凑十法。(2)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问题三右图。①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生:左边的6个差4个是10个,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4个圈起来就是1个十,圈外面还有5个,合起来就是15。所以6+9=15。生:右边的9个差1个是10个,把右边的9个和左边的1个圈起来就是1个十,圈外面还有5个,合起来就是15。所以6+9=15。②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凑十法。小结: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分大数,也可以分小数,凑成十后再加上剩下的数。四、巩固练习1.算一算。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最后集体汇报。2.看图列式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1.按规律在括号里填数,并试着接着画。2.移动一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用算式表示)9+6=15或6+9=15六、课堂总结学完本节课后,你会计算9加几了吗?你有哪些收获?七、作业布置1.在○里填上“>”“<”或“=”。9+2○10
5+9○15
9+1+6○16
9+9○179+3○13
8+9○19
9+4+1○14
9+6○182.海鸟捉鱼。(圈一圈)
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口答。汇报算法。动手操作。理解题意完成操作。交流汇报。学生练习。独立思考并解答。回顾课堂。
板书设计
有几瓶牛奶
9+5=14
9+1=10
5+5=10
10+4=14
10+4=14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鼓励、提倡学生探究数学算法多样化,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创设更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反思和评价。
不足之处:教学中没有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教学建议: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懒”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去发现、去提炼、去归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才有主动体验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