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分糖果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能够使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试商的经验。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圆片、小棒、附页4的表格、豆子。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糖吗?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特别喜欢吃糖,看(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情境图)小星星幼儿园小(1)班的4个小朋友今天表现特别棒,老师奖给他们50颗糖,他们可高兴了,可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板书课题:分糖果)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说一说,可以怎样分?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想到的分法,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分物经验,有的可能会说1个1个分,也有的说2个2个分,还有的会说糖果太多了,那样分次数太多了,可以一次多分点,5个5个分,10个10个分……教师适时出示教材第62页淘气和笑笑说的内容。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也很好用,不管哪种分法,都是把糖果越分越少,直到分完。2.动手分一分。(1)我们在动手之前,先去看看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的。(出示淘气和笑笑统计的表格)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你能看懂吗?横着第一行表示什么?竖着第一列表示什么?中间的数据又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横着第一行表示4个学生,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的数据表示每次分的数量。(2)谁能说说淘气用了几次分完?第一次每人分了几块?第二次,第三次呢?(3)笑笑呢?她是怎样分的?每次每人分了多少块?两次分的结果都一样吗?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4)请小朋友用50根小棒代替糖果,4张小圆片代表4个人,3人一个小组合作,试着动手分一分。这么多的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再进行分工(一人负责分,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学生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3.交流糖果的分法。分完后集体交流。先在黑板上展示各组的分法,对每一种不同的分法,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每分一次,要求学生说出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下多少块?分了几次分完或剩下几个?4.小练习:把25根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说一说可以怎样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当被分的总数比较多时,很难一次分得每份同样多,此时可以分几次完成,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然后把分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果。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左半部分。指定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右半部分。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法,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1.妈妈拿来一些苹果,数量比10个多,比20个少,把它平均分,分得的份数和每一份的个数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16)个苹果。2.奶奶拿了一些糖果分给淘气和笑笑,第一次每人分了4颗,第二次每人分了5颗,这时还剩下3颗。奶奶一共拿了多少颗糖果?4+5=9(颗)
9×2=18(颗)
18+3=21(颗)六、课堂总结说说你在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七、作业布置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听老师介绍。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自由发表意见。仔细观察表格,积极回答问题。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配合老师完成小结。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订正。独立思考再完成。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板书设计
分糖果
分配方式
1个1个
2个2个……
记录方式表格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解决分50个糖果的问题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1颗1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不足之处:学生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感知不够,每次分几颗,剩下几颗不是很明白。
教学建议: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到分工明确,可以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灵活安排小组人数,保证人人有事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