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第11课 民族团结 一案三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第11课 民族团结 一案三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4 10:14:08

文档简介

第11课 民族团结 问题导读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课前导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实施原因:
(1)前提:我国是一个由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2)民族格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 为主体的各民族 、
的格局。
(3)民族关系: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 、 。
2.提出:
(1)时间:在 的时候。
(2)范围:党提出各民族一律 ,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内容:

3.实施:
(1)设三个层次:分自治区、 、 。
(2)我国已建立 个省级自治区: 、 、 、
、 。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 、 、 和 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 和 。
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5.原因:党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 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发展。
6.发展表现:
(1)西藏——藏族: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完成 ,废除 ,进入 阶段。
(2)内蒙古——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的 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3)云南——傣族:西双版纳 橡胶事业发展迅速,是我国第 大橡胶基地。
(4)中央提出实施 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 、
的新气象。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 —评价单答案:
1.(1)56。(2)汉族 大杂居 小聚居。(3)相互依存 不可分离。
2.(1)筹建新中国。(2)平等 少数民族聚居区。(3)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1)自治州 自治县。(2)五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4. 祖国统一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地区发展 基本国策 基本政治制度。
5. 民族区域自治。
6.(1)民主改革 封建农奴制度 社会主义阶段。(2)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3)傣族自治州 二。(4)西部大开发战略 大开发 大发展。
PAGE
1第11课 民族团结 问题训练 —评价单
班 级 姓 名
一、选择题
1. 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 )
A.50个 B.54个 C.55个 D.56个
2. 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议是在( )    
A.筹建新中国时 B.制定宪法时 C.修改宪法时 D.中共“八大”上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D.西藏自治区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________的自治( )
A.特别行政区 B.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C.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中央政权机关 D.类似联邦制式
5.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
6.20世纪60年代,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 )
A.新疆 B.内蒙古 C.西藏 D.广西
7.请看一幅欢快的图画,这是来自我国北京广州四川云南四个分赛区的“2004环球小姐”到云南民族村,参加传统节日——泼水节的镜头,她们体验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
A.傣族 B.汉族
C.维吾尔族 D.蒙古族
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感情上都早已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并且聚居比较集中
C.有利于各民族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D.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行使管理本地各项事务的权利
9. 同学聚会,其中有一个回族同学,那你不应该准备的食物是( )
A.猪肉或使用猪油做的食物 B.面食 C.米饭 D.羊肉串
10. 1995年4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是一个( )
A.舍身救人的英雄人物
B.乐于助人的当代雷锋
C.刻苦钻研取得丰硕成果的科技人员
D.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好干部
二、材料解析题
11.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和地图,研究回答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2001年国家共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 生态环境建设
(1)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2万公里(2)共建铁路新线1327公里,复线975公里,电气化铁路440公里(3)新建和改扩建机场22个 (1)退耕还林:到2001年底,1867.3万亩,今年1-7月,2460万亩(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到2001年底,1635.1万亩,今年1-7月,2291万亩
请回答:
(1)了解西部地区所属的12个省、市、自治区。并按序号填出五个自治区的名称。
③_____,④_____,⑩_____,??_____,??_____。
(2)据上面的材料,你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何重大意义?
(3)请你为西部大开发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三、简答题
12. 中国共产党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什么政策?实行此政策有什么意义?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原则?有什么意义?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 —评价单答案:
1.C 2.A 3.C 4.B 5.D 6.C 7.A 8.B 9.A 10.D
11.(1)③宁夏 ④新疆 ⑩西藏 ??广西 ??内蒙古 (2)可以大大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吸引外资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3)略。
12.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国家还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PAGE
1第11课 民族团结 问题生成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有哪些?
2.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3.我国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4.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要实行西部大开发?
5.根据54页“动脑筋”,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
6.观看本课插图,回答:这些插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 —评价单答案: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1)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3)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汉、蒙、维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3.发展政策: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3)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4)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5)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6)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4.(1)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2)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差距较大。
5.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6.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PAGE
1第11课 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归纳法;讲述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这一课。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三个层次及五个省级自治区是什么?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简述其意义。
4.阅读53页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5.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1)我国是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在长期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还有许多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
(2)这五个省级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3.(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藏族百万农奴翻了身,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5.主要表现:
(1)西藏地区20世纪60年代,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气象。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有哪些?
2.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3.我国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4.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要实行西部大开发?
5.根据54页“动脑筋”,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
6.观看本课插图,回答:这些插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三种类型,即:以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在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内,还包括了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其他民族的自治地方,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建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的自治州,还建有锡伯族、塔吉克族的自治县;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等。
2.我国的56个民族:
汉、壮、回、维吾尔、蒙古、藏、满、苗、彝、土家、哈萨克、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傣、傈僳、黎、畲、拉祜、佤、水、东乡、纳西、柯尔克孜、土、羌、达斡尔、景颇、仫佬、怒、锡伯、普米、塔吉克、毛南、仡佬、布朗、撒拉、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德昂、京、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珞巴、高山、赫哲。
3.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从全国范围来说,主要分布东北、西北、西南等内陆边疆地区。这里自然环境较差,人口稀少。但由于民族地区范围广阔,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显著的差异,因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1)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边远、内陆、高原、山区等地。
(2)人口密度低,地域间差别大。
(3)人口的分布范围不断扩散,民族杂居现象更加突出。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战争和地区冲突都是由于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因此,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安定和统一。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 —评价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