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练习四(2)
复习内容:
教材练习四的内容。
复习目标:
1.比较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寻找质数”的探索活动,经历质数的产生过程,探索质数中存在的规律。
3.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分析、质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寻找质数”的探索活动中,明白质数的产生过程和其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1.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2.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二、针对练习
1.36的因数有哪些?
生:1、2、3、4、6、9、12、18、36。
师:怎样找才能找全且不重复?
生:按照顺序一对一对地找。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
3.写出7的倍数。
生:7、14、21、28、35……
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最小的倍数是(
),(
)最大的倍数。
4.探索活动,寻找质数。
(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1题。
(2)教师点拨。
师: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为什么划掉1?为什么划掉除2、3、5外所有2、3、5的倍数?这样筛选的好处是什么?
师:除了刚才划掉的,还应划掉谁呢?
生:49、77、91。
师:看看这几个数又是谁的倍数呢?
(3)教师总结。
小结:筛选法:划掉每个质数(2、3、5、7)所有的倍数(它本身除外),剩下的都是质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8题。
(1)选哪种包装盒能正好把90瓶饮料装完?
师: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想要正好装完,包装盒要是90的因数;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
(2)还有其他包装的方式吗?
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
②注意包装的合理性。(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汇报。
师:观察123、234、345……这些数都有怎样的特征?
生:连续的自然数。
师:我们之前是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3)教师点拨。
师:如果假设第一个数字是a,那么第二个数字就是a+1,第三个数字就是a+2,各个数位上的和就是3a+3,因此它一定是3的倍数。
(4)教师总结。
3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3.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0题。
10=(
)+(
)
11=(
)+(
)+(
)
16=(
)+(
)
15=(
)+(
)+(
)
40=(
)+(
)
21=(
)+(
)+(
)
四、拓展延伸
1.在下面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质数。
50=(2)×(5)×(5)
12=(2)×(2)×(3)
2.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
陈景润(1933-1996)是我国现代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他在中学时就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景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花费了10年多的努力,来证明这一猜想,仅演算的稿纸就有6麻袋之多,1966年陈景润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证明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这距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顶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四第7题。
引领学生回忆旧知,整理知识网络。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开展“寻找质数”的探索活动,经历质数的产生过程,发现质数分布的规律,进一步加深对质数的理解和认识。
不足之处:练习课很容易造成一味让学生做枯燥无味的练习,使得部分学生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
教学建议:在数学故事《哥德巴赫猜想》中,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而且要让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到验证猜想的过程中,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