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案三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案三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4 10:16:26

文档简介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问题导读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召开时间和主要内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概括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期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的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课前导读】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从提出改革开放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提出改革开放: 前。
(2)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初,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 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 。”
(3)内容: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 。
2.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邓小平又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 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 的战略部署。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3.邓小平南巡讲话:
  (1)邓小平于 年初到南方视察。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 ” 不姓“ ”;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才是硬道理。
  (2)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 产生了深远影响。
4.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 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
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中共“十四大”:
  (1)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这次大会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中共十五大:
  (1)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2)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 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 —评价单答案:
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资产阶级自由化 四项基本原则。(3)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1)1982 十二。(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三步走。
3.(1)1992 社 资 改革开放 发展。(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
5.(1)1992。(2)江泽民。
6.(1)1997。(2)邓小平理论。(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AGE
1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问题生成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说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4.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 —评价单答案:
1.原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求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他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在十二大上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
(4)在十三大上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说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A.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C.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D.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反对僵化停滞。E.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F.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G.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等。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讲话;同年的中共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4.“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PAGE
1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召开时间和主要内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概括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期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的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表格归纳法;讲述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唱着《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到有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在轻轻地给我们讲述一个个奇迹般的春天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www.中考资源网歌曲没有把更多的赞美堆砌在邓小平身上,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上:“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www.中考资源网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2.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3.简要说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时间、观点及意义。
4.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5.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6.说出中共十五大召开的内容及意义。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提出的背景:1979年初,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内容: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重要性:它不仅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而且还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已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2.(1)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邓小平又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邓小平南巡讲话: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2)时间: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
  (3)重要观点: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社” 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
  (4)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中共“十四大”:
(1)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中共十五大:
(1)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2)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说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4.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2.南方谈话,影响深远: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第一,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制度发生改变;第二,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1989年,中国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强国之路怎样选择?改革还要不要进行下去?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到南方考察,在从武昌到深圳、珠海和上海的路上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内容: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并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的论断;第三,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是主要要防“左”。第四,提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第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第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这些谈话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影响极为深远。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
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邓小平理论的地位与作用。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等重要会议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内容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等。这条道路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必将继续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 —评价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PAGE
1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问题训练 —评价单
班 级 姓 名
一、选择题
1. 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
A.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B.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姓“资”姓“社”问题
C. 党内左倾错误
D.党内右倾错误
2.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3.以下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九年,那再过40多年,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来推测,那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应达到了 水平( )
A.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中高等发达国家水平
C.发达国家水平 D.最发达国家水平
5.“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的诊断出自( )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 )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改革开放的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包括( )
①特区姓“社”不姓“资” ② 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④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8.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能最早拥有一部印有“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内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应该是在(   )
A.中共十二大后 B.中共十三大后
C.中共十四大后 D.中共十五大后
9. 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0.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至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应包括( )
① 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春天”、“老人”分别指的是什么?
(2)“画了一个圈”中这个“圈”包括哪些地区?
(3)“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说明了什么?
三、简答题
12.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的保证。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哪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党的哪一次会议之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主张?
(3)党的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概括它的内容。
(4)邓小平同志是在哪一年逝世的?同年召开的哪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 —评价单答案:
1.A 2.B 3.D 4.A 5.D 6.A 7.D 8.D 9.D 10.D
11.(1)对外开放,邓小平。(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3)经济特区大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济发展迅速,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12.(1)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2)党的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党的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1997年;党的十五大。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