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认识底和高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限高”,体会高的含义。
2.认识并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通过画高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利用三角尺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51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马路上,还是桥洞桥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你知道这些标志中数字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这里的“限高4.5
m”是什么意思?
生:最高可以通过的高度不能超过4.5
m。
师:是的,如果把桥洞看成一个梯形,你知道“限高4.5
m”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自己动手画岀这条线段,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合作,探究高的画法。
(1)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
(2)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画在图形上。
(3)代表汇报。(学生展示,说画法)
生:用三角尺画垂线,就是梯形的高,也是桥洞的“限高”。
师:用三角尺画垂线?画谁的垂线?怎样能说明自己画的是垂线呢?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3.探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1)出示:
师:说一说,你认为哪条线段是梯形的高?
生:上底和下底之间的那条垂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师:想一想,像这样梯形的高,有几条?它们的长度都一样吗?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继续出示:
①与同伴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再认一认。
②在图中标出你认为哪条线段是高。
③每个图形的高有几条?
学生小组内探究,老师巡视。
(3)汇报小结。
生1:梯形的高是从上底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也就是下底引一条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生2: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线段都是高。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有无数条。
生3: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着的底,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所以三角形的高有三条。
老师用教学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及时演示。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太棒了!我们知道了图中垂线段叫高,那垂足所在的边叫什么呢?
生:底。
师:请你指出每个图形的高和所对应的底,分别与同桌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4.探究高的画法。
出示:
师:我们认识了底和对应它的高,你能画出给定底边上的高吗?试一试,画一画。
(1)先独立思考,想一想你打算怎样画?
(2)动手画高,并与同桌说一说你的画法。
(3)指生板演,强调高的画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画高的。
生:我是用三角尺的直角边画的。
小结:高的画法: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在与底相对的另一边上任取一点,从这一点出发向底作垂线,这一点到直角边所在的底的距离就是图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完成后,并补充说一说是哪条边上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什么。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2题。
第1、3图形提醒学生看清楚给定的底边在哪里,垂足就要在哪里。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五、拓展提升
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高,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也互为彼此的高。
六、课堂总结
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有哪些?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注意强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无数条高,三角形有3条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图形的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组内交流高的画法,并动手尝试画高。
学生独立完成,感知高的特征,对底和高进一步加深认识。
板书设计
认识底和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是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抽象出几何图形。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底和高,并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在合作交流中感悟高与底的相互对应。
不足之处:本节课重点放在注意图形高的画法和条数。而对于检验高的概念的理解做得还不够。
教学建议: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给足学生充分感知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