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分数的意义
第1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对分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构建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两盒铅笔(一盒6支,另一盒8支)、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知识回顾:原来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分数,知道了像、、、、…这样的数叫分数。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
2.活动:这里有两盒铅笔,一盒有8支,一盒有6支。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吗?
你准备怎样拿呢?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引入。
(1)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结果两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
一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名学生拿出的是3支。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2)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分数意义的再认识。
举例感知可以表示什么?呈现教材主题图,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四幅图中各表示的含义。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是这张纸的。如图1。
生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是这条线段的。如图2。
生3:画4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其中的3个就是这些三角形的,如图3。
生4:把一堆骨头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3份,圈起来的骨头占总数的。如图4。
2.明确整体“1”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把哪些物体平均分?
小结:这里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整体“1”。把谁平均分,就把谁看作整体“1”,如上面的一张正方形纸、一些三角形、一堆骨头,都可以用整体“1”表示。
3.明确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4.明确分数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分母表示把整体“1”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取这样的几份或有这样的几份,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用图示表示整体“1”。
(1)一个图形的是
,画出这个图形。(2)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画的形状各不相同,行吗?
(3)构建小结: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都是由8个
组成的,他们所画图形的都是
,都符合要求,所以画法都是正确的。
6.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师:回顾课前的操作活动: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结果两名学生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多?拿出的不一样,为什么都是?
生:因为每人都把自己铅笔盒里的笔当成了整体“1”,整体“1”不同,每一份表示的数量也不同。虽然都拿的是,但是笔的数量不一样。
师:当整体“1”不同时,把每个整体“1”平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的数量也不同,所以每个小朋友拿出的数量也不同。而拿出的铅笔都是把所对应的铅笔总数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所以都可以用来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互相交流。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体会分数之间的关系,说说发现了什么。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5题。
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充分说明理由,为什么无法判断?
五、拓展提升
优优看一本童话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剩下的,她两天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如果不一样多,哪天看的多一些?
不一样多
第一天看得多
六、课堂总结
学了本节课,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3、4题。
请两名学生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在图上表示,并说说它的意义。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小组合作验证答案。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为了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新的认识,我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线段图,分两个方面让学生理解:一是一个物体,二是多个物体。让学生真正明白整体“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
不足之处:没有更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在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时,让学生踏踏实实地经历了“观察-讨论-构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过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结论,积极主动地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