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3.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单位,并会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知道一个整数或者一个小数每个数位上都有一个计数单位,比如: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或者说35里面有35个一。再比如:0.5里面有5个0.1,或者说5个……,由此可见,一个数是有计数单位的,那么分数有没有计数单位呢?我们本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二)。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量一量。
1.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课件展示度量过程,学生模拟操作。
学生独立测量。当测量长时,量了4次,还剩下一点,使学生明白每次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数。
(2)汇报测量结果:数学书的宽刚好是3张纸条的长。数学书的长比4张纸条的长多一点,但不够5张纸条的长。
2.你能帮淘气继续量下去吗?看一看,再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
(1)组织学生讨论:数学书剩下的部分不够一张纸条的长,该怎样量?
(2)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3)根据汇报和实验,进行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当不能正好量完时,可以将给定的长度单位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测量完,可以得到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如果不能正好量完,纸条可以对折再对折……,可以把剩余的部分量完。这也就是说,当我们选取的单位大时,可以用较小的单位继续测量,而这个较小的单位,就是把原来纸条平均分成的份数作为了它的分母。所以,每份的长短是由分母决定的。
(二)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1.观察分数墙,找出规律,把分数墙填完整。
分数墙由上自下第一行表示整体“1”,第二行把整体“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第三行把整体“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2.在教材上填一填分数墙上的分数。(出示分数墙)
3.观察分析:从分数墙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1:1里面有2个,3个,4个……
生2:分子都是1,分母越小的分数越大……
……
小结: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整体“1”
就有几个几分之一。
(三)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1.分数单位的意义: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2.分数单位的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所以>>。
3.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这个分数里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的分数单位,看起来分数王国里真富有。那么你认为分数单位有多少个?(无数个)有最大、最小的吗?(有最大的分数单位,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评讲订正。
2.完成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名,说说你这样填的理由。
五、拓展提升
奇奇的邮票数的是8张,贝贝的邮票数的是9张,两人相比,谁的邮票数多?
奇奇的邮票数多
六、课堂总结
1.学了本节课,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如何确定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分数单位与一个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关系?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回顾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单位就越大。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最大的分数单位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为了让学生感受分数单位的产生,设计了用纸条量书本的操作活动,学生在经历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2.利用分数墙,很直观的展现出分数单位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大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分数单位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怎样区别还要加强理解。
教学建议:多用线段图来分析和比较分数单位和分数的关系。充分利用好书本的练习题,挖掘每一道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