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课题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对照地图说出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3.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堂成果汇报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自主学习、与人合作、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震防震知识的学习,树立奋发学习,努力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2.通过国情教育,培养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
地震的活动及其分布。
难点
产生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地震发生的瞬间》提出问题:(1)地震发生时发生了什么危害?(2)你经历过地震吗?你
知道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吗?汇总地震前后的照片,得出结论:地震——一种剧烈的地壳变动形式
观视频回答问题,初步认识地震
利用真实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活动一.探究地震的发生1.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1)地震发生的成因;(2)地震的结构;(3)地震的等级划分;(4)地震的分布规律;2.互动探究——探究地震的成因引导学生做一做,体验探究:取一根筷子,双手分别握住两端,均匀用力使筷子弯曲,直至断裂。体会在筷子断裂时双手的感觉。追问:由此及彼:你推测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与地震是否有关系??展示岩石在地壳变动时产生的变化:得出结论:地震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3.图文结合——认识地震的构造出示资料科学认知:(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3)震中距—地表某点离震中的距离;(4)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4.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震级出示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的对比资料,初步认识地震大小的划分: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展示地震划分等级及破坏力的大小:追问:你发现了什么?5.引导学生读图认识地震得分布规律:总结归纳:
(1)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6.对比分析:将世界地震分布图与世界火山分布图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他们的分布特点有何相同之处?7.延伸关注家乡:看看你的家乡是否也处在地震带上?归纳我国地震得发生地区——我国地震主要在华北渤海沿岸、台湾
、福建、新疆天山、青藏高原、云南等地区。8.转折:地震有哪些危害?播放视频《地震产生得危害》补充: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除此之外,地震还会带来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导致人员伤亡灾难。追问:地震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做?活动二.地震的防范和预报1.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呢?2.地震自救的防范措施——我们应该将防震进行不同场景进行归类:(1)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跑向人多的地方;避开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2)在教室怎样避震——来不及逃离,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3)追问:如果在室内,怎么办?3.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地震的预防:目前,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地震仪,能准确地测量出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地震,并正在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同时,建筑师们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人们还可以借助于仪器的观测和自然界异常现象的观察,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4.拓展视野——搜集资料:地震来临前的征兆?(1)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2)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农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5.情感升华:天灾无情,人间亦有真情!希望同学们能泰然面对灾难,冷静自救互救!
1.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搜集资料和课本,对地震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2.体验探究:掰断筷子会感觉手被震动了。观察岩石的变化:岩石挤压或拉伸,形成褶皱,会发生发生断裂或错位,形成地震3.观图识构造:地震发生的重要构造点——震源、震中、震中距等。看图认识各结构的原理。4.读一读,认一认: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
当然,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地震达到五级以上就有强烈的破坏性。5.读图分析:分析世界上哪些地区容易发生地震?6.对比观察: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7.看图分析——关注自己身边得自然灾害8.感受地震的破坏,带给人们哪些灾难: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1.讨论交流2.知识学习与演练相结合进行防震的学习:说一说:躲到有支撑物地方或者桌子底下3.读一读:介绍地动仪:如果有地震发生,樽内柱子就会向着地震方向倾倒,从而使杠杆掀动龙头张口吐丸,落在下面青蛙的口中,以表示该青蛙所在方向发生了地震。4.关注生活中的谚语,进一步了解地震发生的预兆5.链接生活说一说
采用集中问题导向,便于学生开展讨论,建立知识间的脉络从实验感受挤压或者拉伸产生的震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的原理基础图文结合,了解地震发生的结构先出示资料从真实的地震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等级的大小,然后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接触地震划分等级,易于学生接受以图为载体,培养学生得读图意识,建立知识得比较、归纳得学习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习生活中得科学得意识从地震的巨大破坏中激发学生的灾害意识理论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地震来临的自救和互救措施采用先后的顺序介绍地震的自救、地震的预防、以及地震来临的预兆,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生活化的科学知识,并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学习帮助学生从地震的救灾中升华感情
随堂练习
1.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各种强度的地震都会造成破坏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开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2.下列现象可能为地震前的预兆的是(
)①出现地光
②井水喷涌
③鸡飞狗跳
④马不进圈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以上都是3.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认真完成,当堂达标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地震的构造。2.通过对比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的级别越大,破坏力越大。3.通过搜集资料我们知道了地震的危害—破坏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4.通过搜集资料我们掌握了预防地震措施和地震来临前的预兆。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第四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2课时)
浙教版
七年级上
新知导入
观视频答问题
1.地震发生时发生了什么危害?
2.
你经历过地震吗?你
知道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吗?
新知导入
说一说
地震——一种剧烈的地壳变动形式
合作探究
一.探究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地震
地震发生的成因
地震的结构
地震的分布规律
地震发生的震级
新知讲解
展示交流
探究地震的成因
做一做:
取一根筷子,双手分别握住两端,均匀用力使筷子弯曲,直至断裂。体会在筷子断裂时双手的感觉。
震
动
由此及彼:你推测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与地震是否有关系??
新知讲解
展示交流
地震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形成褶皱
发生断裂或错位,形成地震
挤压或拉伸
新知讲解
展示交流
震中距
震源
震中
地震的构造
震源:
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震中距:
地表某点离
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
震源距地表
的垂直距离
新知讲解
展示交流
地震的震级
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
当然,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新知讲解
观察分析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新知讲解
科学认知
新知讲解
展示交流
地震的分布
读图分析世界上哪些地区容易发生地震?
1.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
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合作探究
对比分析
将世界地震分布图与世界火山分布图进行比较,
你能发现他们的分布特点有何相同之处?
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合作探究
关注家乡
看看你的家乡是否也处在地震带上?
我国地震主要在华北渤海沿岸、台湾
、福建、新疆天山、青藏高原、云南等地区。
新知讲解
归纳总结
地震的危害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震的危害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除此之外,地震还会带来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导致人员伤亡灾难。
新知讲解
二.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呢?
地震自救的防范措施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如果有时间,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
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跑向人多的地方;避开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在教室怎样避震
来不及逃离,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
新知讲解
演练逃生
蹲下
护顶
固定
有序逃生
逃离楼房高度2倍远的距离
新知讲解
演练逃生
躲在桌子底下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躲到有支撑物地方
如果在室内,怎么办?
新知讲解
科学认知
目前,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地震仪,能准确地测量出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地震,并正在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同时,建筑师们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新知讲解
科学认知
人们还可以借助于仪器的观测和自然界异常现象的观察,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张衡和地动仪
如果有地震发生,樽内柱子就会向着地震方向倾倒,从而使杠杆掀动龙头张口吐丸,落在下面青蛙的口中,以表示该青蛙所在方向发生了地震。
合作探究
避震讲堂
搜集资料:地震来临前的征兆?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新知讲解
避震讲堂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农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新知讲解
天灾无情,人间亦有真情!
希望同学们能泰然面对灾难,冷静自救互救!
1.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各种强度的地震都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开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课堂练习
展示交流
C
课堂练习
展示交流
2.下列现象可能为地震前的预兆的是(
)
①出现地光
②井水喷涌
③鸡飞狗跳
④马不进圈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以上都是
3.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D
D
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地震的构造。
2.通过对比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的级别越大,破坏力越大。
3.通过搜集资料我们知道了地震的危害—破坏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
4.通过搜集资料我们掌握了预防地震措施和地震来临前的预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做一做
地震预防知识宣传
1.通过地震的危害加强地震预防的学习意识。
2.用漫画的形式学习宣传地震来临前的预兆。
3.加强地震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措施的宣传。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2课时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地震和火山的相同点为(
)
A.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外部
B.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内部
C.都对地形没有影响
D.都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中的绝大部分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空间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3.
如图是“地震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是震源,A是震中
B.AB是震源深度
C.AD和AC都是震中距
D.地震对C处的影响大于对A处的影响
4.
下列描述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主要山脉分布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完全重合,均位于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
B、大致重合,均位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
C、凡有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区肯定形成山系
D、两者之间无任何关系
5.
在地震中,许多无辜者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被砸伤或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种种不当行为“扼杀”自己。若不幸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地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6.
下列有关地震和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是11年
B.火山的喷发使酸雨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D.火山和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7.
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
③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应站着不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
据统计,2019年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118次,与2018年相比,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下列关于地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地震带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处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发生地震时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D.现在已经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9.
2020年5月12日是全国第12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地震逃生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户外选择开阔地带进行避震
B.高楼撤离要乘坐电梯,可迅速逃生
C.高楼室内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避震
D.避震时双手抱膝并蹲下,尽量低头
一位记者报道:凌晨3点10分,一个沉闷的声音突然响起,从窗外望去地平线上有耀眼的光出现,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很多人来不及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现象预示着发生的地质现象是(
)
A.泥石流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滑坡
11.
下列关于此类灾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类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洋边缘地带
B.此类灾害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C.此类灾害一般多发生在暴雨集中的季节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强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12.
关于地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B.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影响也越大
C.大部分地震我们都能感知
D.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13.
据统计,2018年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9次,与2017年相比,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下列关于地震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地震带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处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发生地震时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D.现在已经能对地震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14.
在地震中,不少无辜者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种种不当行为“杀害”了自己。若不幸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地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15.
下列事件不会伴随地震发生的是
(
)
A.水灾
B.火灾
C.SARS蔓延
D.海啸
二.填空题:
16.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发生________或________而引起的震动现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
500
万余次,但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
(2)地震的发源地称为________,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
千米处,它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称为________,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3)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地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______余秒钟,可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地震记载史有3
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8次。最强烈地震8.5级,共3次。它们是1668年山东郯城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1)由以上材料可知,我国是一个___________的国家。
(2)破坏性地震的级数为____级。
(3)下列因素与一个地方地震强度的大小无关的是____。
A.震中的纬度位置
B.离震中的远近
C.震源的深度
D.震级的大小
三.问答题:
18.
说一说,地震发生时怎样逃生?
答案:
1.B
2.C
3.
D
4.B
5.C
6.A
7.D
8.B
9.B
10.B
11.B
12.C
13.B
14.C
15.C
16.(1)地球内力
断裂
错位
(2)震源
震中
(3)10
17.(1)多地震
(2)5
(3)A
18.
答:地震发生时,要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来不及撤离,
则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底下。(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