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时 乘法估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7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估算,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并能应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估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在假期里都和家人、朋友去过哪里游玩了。(学生回答,教师找切入点)
师:好,有的同学参加过游园活动。同学们请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如果有10人参观,需要花多少钱?15人呢?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回答。
师:如果我们班的29名同学全都参观,带250元够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
要先知道29人花多少钱,用乘法。再与250元作比较,就知道够不够了。
教师适时板书:29×8。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好,那就请你算一算吧。不过老师想要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笔算。
方法二:估算。
因为29接近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带250元买门票够。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独立思考、交流后总结:第二种方法就是“估算”,它的结果不是准确值,因此在列算式时,我们要用“≈”连接,29×8≈240(元),希望同学们在估算时注意。
师:把29看成30,所以估算的值也会偏大。30人才花240元,29人花的钱数肯定少于240。
课件出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应用估算解决问题。
指名学生1说一说第一问的估算方法。
把92看成90,90×8=720(元),即92×8≈720(元),92×8>720,所以700元买门票不够。
指学生2说一说第二问的估算方法。
把92看成100,92×8≈800,92×8<800,所以800元买门票够。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把32看成30,表示按一箱最多装30千克计算的话,6箱能正好装完。实际一箱装的量比30要多,这样6箱肯定能装完。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3题。
同桌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再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五、拓展提升
1.书店每天大约卖出89本童话故事书,一周大约卖出多少本?
89×7≈630(本)
2.妈妈要买3个相同的书包送给她一直资助的山区孩子,如果她付给营业员
600元,她买的书包是哪一款?
(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
√
)
六、课堂总结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五第1、2、4题。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交流中发展估算的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估算的结果和人数的不同两方面理解,让学生在比较中感知估大或估小的意义。
对于估算,重点要让学生表达估算的过程,估算的方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的实际应用
例7
29
×
8≈240(元)
.
.
.
.
.
.
接近30
约等号
注意约等号的写法
答: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让学生体验了估算的实际意义,体会到了估算的价值。
不足之处:关注全部学生不到位。
教学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得以尽情地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