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三节 改善大气质量》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掌握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了解这些污染的来源及危害,以及消除这些污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认识,了解其来源和危害,分析讨论其改善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究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一
1、pH小于7的雨水就是酸雨吗?为什么?
2、什么是酸雨?它是怎样形成的?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雨的形成过程?
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酸雨?
学以致用
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5亿多元,为了有效控制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法规。
(1)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
测试时间/h 0 1 2 3 4
雨水的pH 4.73 4.62 4.56 4.55 4.55
分析数据,回答:雨水样品的PH变化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用的措施是 。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烧脱硫煤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自学成才
阅读教材P74“臭氧层受损”内容,回答:
问题一、臭氧层有何作用呢?
问题二、什么原因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呢?
问题三、为了保护臭氧层,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
问题探究二
氟氯代烷是如何破坏臭氧层的呢?
学以致用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被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为:
1、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中间产物 D、催化剂
2、O2和O3是( )
A、同分异构体 B、同系物 C、同素异形体 D、同位素
问题探究三
1、你知道哪几种温室气体?请说出它们的主要来源。
2、温室效应加剧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会产生什么影响?
3、为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加剧,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问题探究四(见课本P72思考与交流)
以下是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一些小事:
尽量乘公共汽车;在屋前屋后种树;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少用室内杀虫剂;尽量利用太阳能;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不抽烟;不燃放烟花鞭炮;不焚烧麦秸;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1.请你就每件小事谈一谈为什么做这些小事可以保护环境?
2.你能做到的保护大气的小事还有哪些?请补充。
课后拓展
1、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2、写一篇小论文,说明改善大气质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