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 圆的认识(1)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 圆的认识(1)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9 07:0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第1课时
圆的认识(1)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索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建立清晰表象。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带圆孔的三角尺、硬币和瓶盖等圆形物体、圆规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情境图。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你能说说自己见过的圆吗?2.导入: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认识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
1.利用素材,尝试画圆。(1)组织学生借助身边的工具动手画圆。学生展示并交流画圆的方法,可以用硬币、瓶盖、带圆孔的三角尺、圆规等画圆。(2)思考:用硬币、瓶盖和三角尺上的圆孔画圆有什么局限?用一个工具只能画出一个圆,大小不能改变;画出的圆不太标准……(3)组织学生用圆规画圆。①认识圆规后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思考: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圆规的两只脚可以随意叉开,把一个脚固定,另一个脚就能旋转画出圆。只要改变两脚间的距离,就能画出大小不同的圆。②学生说一下画圆时应注意的事项。出示没有画成功的圆,分析原因。针尖要固定住,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随意改变。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阅读教材第58页第一段内容,标出自己所画的圆的各部分名称。3.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1)组织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半径是2
cm的圆,并剪下来,用字母标出圆的各部分名称。(2)动手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3)汇报反馈。沿任何一条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中心点为圆心;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教师适当提醒: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
)。4.同桌两人合作,要求:在一张纸上,每人画一个圆,使这两个圆的大小相同,而且在同一个位置上。想一想,在画的过程中,你只要把什么固定,圆的位置就固定了?只要什么相等,画出的圆的大小就相同了?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5.探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形车轮、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滚动情况。观察得出:滚动时,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的中心到地面的距离在变化,这样轮子就会颠簸,但圆形车轮的圆心到地面的距离(即半径)是相等的,所以更加平稳。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完成后得出结论:直径是圆中最长的线段。五、拓展提升
1.在边长为3
cm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判断。(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
)(2)一个圆的直径都相等。


)(3)圆内任意两条半径组成一条直径。

×
)(4)一个圆的直径减少2
cm,半径就减少1
cm。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在小组内议一议。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动手操作画圆后并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后同桌互相提问、检查。折一折,量一量,把自己的发现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小组讨论。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1)半径:r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d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d=2r
r=
d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立足从知识与生活两个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探索。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想象验证等活动,引领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不足之处:太注重学生的感官接受,对于基本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掌握,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半径、直径的概念的理解。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数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要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