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解决问题(3)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5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全过程,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的基本步骤。
2.使学生能尝试用假设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后回顾与反思的能力,并掌握检验、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并通过回顾与反思关注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1.说一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1)小麦的出粉率是85%。(2)今年产量比去年增加20%。(3)某商场搞促销,电视降价15%出售。2.只列式不计算。(1)150
m增加30%是多少米?(2)苹果树有200棵,梨树有1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百分之几?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5。1.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阅读题目,说一说从题目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疑惑。从同学们找到的信息可知,三个月中已知每相邻两个月之间的价格变化幅度。疑惑可能有:(1)原来商品的价格不知道怎么求;(2)降了20%又涨20%,价格可能不变。2.分析与解答。(1)知道了从3月到5月每相邻两个月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但商品原来的价格不知道,怎么办呢?预设1:可以把3月的价格假设成100元,就能解决了。预设2:也可以把它假设为1000元。……(2)学生按照自己的假设尝试解决。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看看有什么发现?
方法一:假设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100×(1-20%)=80(元)5月:80×(1+20%)=96(元)(100-96)÷100=4%
降了4%方法二:假设商品3月价格是1000元。4月:1000×(1-20%)=800(元)
5月:800×(1+20%)=960(元)
(1000-960)÷1000=4%
降了4%……对比上面两种方法,思考得出:看来3月的价格是多少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如果把3月的价格假设成“1”可以吗?请同学们试一试。3.回顾与反思。(1)师:如果老师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a元,结论是否一致?5月的价格:a×(1-20%)×(1+20%)=0.96
a(元)。(a
-0.96
a)÷a
=0.04=4%(2)为什么降价和涨价都是20%,商品的价格却发生了变化?虽然降价和涨价的幅度都是20%,但因为降价和涨价的单位“1”不同,所以降价和涨价的具体钱数也不同。(3)如果涨、跌的幅度是一致的,那么先涨再跌和先跌再涨的结果一样吗?根据:a×(1-20%)×(1+20%)可以看出,只要涨跌的幅度相同,不论是先涨再跌,还是先跌再涨,结果都是一样的。四、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2题。2.
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3题。3.
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14题。五、拓展提升
某服装店里两件衣服均以120元出售,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赔20%。请你为服装店老板算一算,卖这两件衣服后他是赔了还是赚了?赚:120-120÷(1+20%)=20(元)赔:120÷(1-20%)-120=30(元)
30-20=10(元)
赔了10元六、课堂总结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决有关百分率连续变化的问题,相对来说把原来的量假设为“1”比较简单和方便。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九第6、11、12、13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组内合作探讨、交流,指名汇报。小组内讨论,找出解决办法。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和上面结果对比。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3)
例5方法一:假设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
方法二:假设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0元。
4月:100×(1-20%)=80(元)
4月:1000×(1-20%)=800(元)5月:80×(1+20%)=96(元)
5月:800×(1+20%)=960(元)(100-96)÷100=4%
(1000-960)÷1000=4%假设3月的价格是a元。5月的价格:a×(1-20%)×(1+20%)=0.96
a(元)(a
-0.96
a)÷a
=0.04=4%答: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4%。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学生充分理解商品价格两次变化时单位“1”的量也随着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假设的方法分析与解答问题,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这节课涉及到的量和数较多,学生对单位“1”容易混淆。教学建议:在教学前,加强百分数的意义的训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