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钟山风雨起苍黄,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宜将胜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邓大军
千里挺进大别山
走
向
胜
利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土地法大纲?
渡江战役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1947.10
1948.9-1949.4
1947.夏
【思维导图】
【单刀赴会】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法大纲》颁布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政策的变化:由地主减租减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废除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
4.总路线:依靠______,团结_____,逐步消灭______________,
发展生产。
5.结果:使农村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6.土改的意义及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农民______和______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
_____和_____保障。
1947.10
→耕者有其田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贫雇农
阶级关系
革命
人力
耕者有其田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中农
土地占有状况
生产
物力
战役名称
时间
人物
歼敌、改编
中心
解放区域
涉及军队
意义
?辽沈战役
?
?
47万余人
沈阳
?
?
?淮海战役
?
?
?
55万余人
徐州
?
?平津战役
?
52万余人
北平
?
(二)战略进攻与三大战役
1.进入战略进攻的时间和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三大战役(根据课文,结合P116页三大战役示意图)
1947夏,
南京
武汉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三)七届二中全会和渡江战役
1.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作重心的转移及奋斗目标:将党的工作重心由_____转入
_____;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_________转变为先进的________。
2.渡江战役的时间及意义:_____________,结束了__________
在_________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__。
1949.3,
乡村
农业国
1949.4
城市
工业国
国民党
大陆
台湾
河北西柏坡
一、与时俱进的土地政策
二、扭转时局的战略战术
三、众叛亲离的必定结局
【激疑与析疑】
一、与时俱进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背景
1927-1937国共对峙
1937.9《国共合作宣言》
1947.10颁布《土地法大纲》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日本侵略进一步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
实现耕者有其田
(一)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改
根据材料一回答,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对比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变化:地主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
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材料二中造成农民终年劳动,却不得温饱的根源是什么?针对这一根源,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二)追根溯源——怎样改
根源: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据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仅有约20%一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
P115材料研读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种地的农民。
“耕者有其田”是什么意思?
指让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
“耕者有其田”:
耕者:
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兵力变化
国民党兵力
共产党兵力
所处阶段
1946.6
430万
127万
防御阶段(内战初期)
1947.夏
380万
190万
反攻阶段
1947.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10《土地法大纲》
1948.6
365万
280万
1948.9-1949.1
204万
358万
决战阶段
根据材料三回答,国共兵力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导致共产党兵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四指出土改还有什么意义?
(三)效果怎么样——意义
材料四
陈毅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支前民工543万人,筹粮9.6亿斤。
二、扭转时局的战略战术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南京
武汉
陕北解放区
25万
山东解放区
45万
1947.3国重点进攻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东北地区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战役名称
时间
人物
歼敌、改编
中心
解放区域
涉及军队
意义
?辽沈战役
?
?
47万余人
沈阳
?
?
?淮海战役
?
?
?
55万余人
徐州
?
?平津战役
?
52万余人
北平
?
华北地区
华北人民解放军
华东地区
中原地区
长江
长江以北
东北
1
结合三大战役形势图回答:
1.辽沈战役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战略,这里的“门”是指____。
2.
淮海战役采取了“中间突破”的战略。
3.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瓮中捉鳖”的战略,其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________。
华北
华东
?
?
?
?
?
?
?
?
?
?
关门打狗
瓮中捉鳖
中间突破
联合夹击
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七届二中全会
根据材料,指出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三大战役的胜利,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都得到了解放,也包括许多城市,而长江以南仍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
:
三、众叛亲离的必定结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其中的“钟山”
“百万雄师过大江”各指代什么?
“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
“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不乘胜追击呢?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没有解放的地方: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1月14日,贵阳解放;11月30日,重庆解放;
12月4日,南宁解放;12月9日,昆明解放;12月27日,成都解放;1950年5月1日,海口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中国大陆仍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
材料
国民党政权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崩溃的原因
1.官员腐败,不得民心;
2.派系斗争,内部分散;
3.经济崩溃,众叛亲离;
4.发动内战,背离人心;
5.战略失误,由强变弱;
6.中共壮大,顺乎民心。
——摘自网络
【情感升华】
有人将国民党战败的原因归结如下,从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
千里挺进大别山
走
向
胜
利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土地法大纲?
渡江战役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1947.10
1948.9-1949.4
1947.夏
【课堂小结】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保障。
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按人口平均分配
B.减租减息政策
C.耕者有其田政策
D.实现土地国有
2.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只开始到大片船只结束”。其中“大片船只”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过关斩将】
C
D
3.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黄百韬
B.杜聿明
C.李宗仁
D.傅作义
4.
三大战役中,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是
(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巩固练习】
D
C
【巩固练习】
5.
三大战役中,最先发动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对应指挥员,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战役名称
指挥员
A
挺进大别山
刘伯承、陈毅
B
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
C
淮海战役
刘伯承、林彪
D
平津战役
聂荣臻、邓小平
B
A
【巩固练习】
7.
以下哪支军队参加了两场战役(
)
A.东北解放军
B.华北解放军
C.中原野战军
D.华东野战军
A
根据图片简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图一:宣传土地改革
图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图三:三大战役
图四:强渡长江
图五: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