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30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30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9 08:08:51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辽与西夏”的学习,了解辽与西夏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学习辽与西夏的国家制度特点,认识国家治理必须符合国情,结合实际,不能盲目照搬,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
2.通过对“金朝入主中原”的学习,了解金的起源、发展过程,特别是金迁都燕京后,金、元、明三朝兴建北京城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了解金的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分析金的军事力量强大的原因,认识国家治理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
3.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识改革变法的艰难曲折,学习改革家勇于开拓创新的大无畏精神。能够运用相关材料对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
4.了解元朝的民族关系,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大定之治”;行省制度;元朝管理边疆的措施,元朝统一的意义。
辽夏金元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元朝管理边疆的特点,元朝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难点
新课导入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图为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部分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方式。

辽与西夏
1.辽与西夏的政权沿革

西夏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发展
后改国号为辽
北宋灭亡后向金称臣
灭亡
1125年被金灭亡
1227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一、辽与西夏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学思之窗
一、辽与西夏
2.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
辽的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辽的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一、辽与西夏
2.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
(2)西夏的政治制度: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有汉式官称和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朝入主中原
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政权的沿革
民族
女真族
建立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发展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53年,金迁都燕京;12世纪后期出现“大定之治”
灭亡
1234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二、金朝入主中原
2.金朝政治制度——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二、金朝入主中原
1.蒙古政权与元朝的沿革
蒙古政权
元朝
民族
蒙古族
建立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发展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政权;远征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灭亡
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14世纪中后期,被农民起义推翻
二、金朝入主中原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2)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
①内容:
A.机构设置:行省是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的常设机构。
B.范围: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二、金朝入主中原
②意义:
A.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天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西南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西北地区,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东南地区,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元朝的民族关系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加强
(1)蒙汉民族交融加强: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2)回回形成: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3)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2.推行民族视和压迫政策
(1)原因: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内容:“四等人制”
①性质:是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2.推行民族视和压迫政策
②具体内容
区域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生活的北方地区
蒙古族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地区
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
北方中原地区
北方的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
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各族
1.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据此可知(
)
A.南北面官制度实行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B.南北面官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南北面官制度使辽朝进入封建制阶段
D.南北面官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
巩固练习
A
2.《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巩固练习
D
3.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巩固练习
A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巩固练习
C
5.元世祖在四大汗国与中原地区,以及中原各行省之间建立了发达的驿路。在行省之下的省与府之间、府与县之间修建了大道,形成了三级交通网络,明清两朝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
A.交通完善决定经济的发展
B.发展交通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
C.驿路建设是政府工作重点
D.道路交通发展有严格的承接性
巩固练习
B
6.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提调军马官员”的具体人选始终由朝廷确定。以上材料意在说明行省(
)
A.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
D.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巩固练习
C
7.“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除材料所述地区外,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所采取的措施还有(
)
A.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B.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C.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D.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交由中央直辖
巩固练习
C
8.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巩固练习
B
谢谢聆听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辽与西夏”的学习,了解辽与西夏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学习辽与西夏的国家制度特点,认识国家治理必须符合国情,结合实际,不能盲目照搬,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
通过对“金朝入主中原”的学习,了解金的起源、发展过程,特别是金迁都燕京后,金、元、明三朝兴建北京城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了解金的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分析金的军事力量强大的原因,认识国家治理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
通过“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这一目的学习,体会元朝的统一为中国现代版图的定型奠定了基础,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了解元朝的民族关系,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大定之治”;行省制度;元朝管理边疆的措施,元朝统一的意义。
难点:辽夏金元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元朝管理边疆的特点,元朝的民族关系。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图为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部分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方式。
【新课讲授】
【师】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请同学们先了解辽和西夏建立的背景。在通过表格精简记忆。
辽与西夏
辽与西夏的政权沿革

西夏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发展
后改国号为辽
北宋灭亡后向金称臣
灭亡
1125年被金灭亡
1227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师】通过材料了解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
(1)辽的政治制度
①南、北面官制度:辽的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②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师】阅读教材找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
(2)西夏的政治制度: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有汉式官称和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师】通过教材了解金朝建立的背景。
生: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师】通过教材找出金朝建立的民族、人物、时间、统治措施等内容,并完成下面表格。
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政权的沿革
民族
女真族
建立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发展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53年,金迁都燕京;12世纪后期出现“大定之治”
灭亡
1234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师】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请同学们具体了解猛安谋克的内容。
2.金朝政治制度——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师】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具有军事和地方行政组织双重性质,是一种寓兵于农、兵民合一的制度。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师】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1.蒙古政权与元朝的沿革
蒙古政权
元朝
民族
蒙古族
建立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发展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政权;远征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灭亡
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14世纪中后期,被农民起义推翻
【师】关于“大元”国号的由来:忽必烈鉴于“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于是在1271年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
【师】阅读教材学习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2)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
①内容:A.机构设置:行省是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的常设机构
B.范围: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意义:A.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天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西南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西北地区,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东南地区,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师】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加强
(1)蒙汉民族交融加强: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2)回回形成: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3)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师】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推行民族视和压迫政策
(1)原因: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内容:“四等人制”
①性质:是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
②具体内容
区域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生活的北方地区
蒙古族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地区
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
北方中原地区
北方的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
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各族
【师】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中央原因之一。
【师】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课后总结
辽夏金统治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非常活跃,他们建立政权后,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保留了适合国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政策,一度国力强大,对中原的宋政权构成威胁。与这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为持久频繁,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板书设计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与西夏

(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
南、北面官制度
西夏
(1)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模仿北宋并有自己的制度
像金称臣
金朝入主中原
1.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国
2.金的扩张和迁都
3.猛安谋克制
4.“大定之治”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1)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蒙古汗国的扩张
2.元朝统一
(1)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2)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文天祥抗元
元朝的统治
修建驿道、驿站
实行行省制度
管理边疆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
通过对“辽与西夏”的学习,了解辽与西夏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学习辽与西夏的国家制度特点,认识国家治理必须符合国情,结合实际,不能盲目照搬,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
通过对“金朝入主中原”的学习,了解金的起源、发展过程,特别是金迁都燕京后,金、元、明三朝兴建北京城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了解金的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分析金的军事力量强大的原因,认识国家治理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
通过“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这一目的学习,体会元朝的统一为中国现代版图的定型奠定了基础,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了解元朝的民族关系,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大定之治”;行省制度;元朝管理边疆的措施,元朝统一的意义。
难点:辽夏金元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元朝管理边疆的特点,元朝的民族关系。
探学新知
辽与西夏
辽与西夏的政权沿革

西夏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发展
后改国号为辽
北宋灭亡后向金称臣
灭亡
1125年被金灭亡
1227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
(1)辽的政治制度
①南、北面官制度:辽的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②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的政治制度: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有汉式官称和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超政权的沿革
民族
女真族
建立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发展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53年,金迁都燕京;12世纪后期出现“大定之治”
灭亡
1234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2.金朝政治制度——猛安谋克:金朝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凡女真民户,每三百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政权与元朝的沿革
蒙古政权
元朝
民族
蒙古族
建立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发展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政权;远征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灭亡
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14世纪中后期,被农民起义推翻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2)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
①内容:A.机构设置:行省是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的常设机构
B.范围: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意义:A.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天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
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西南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西北地区,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东南地区,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加强
(1)蒙汉民族交融加强: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2)回回形成: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3)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2.推行民族视和压迫政策
(1)原因: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内容:“四等人制”
①性质:是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
②具体内容
区域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生活的北方地区
蒙古族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地区
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
北方中原地区
北方的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
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各族
深化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部的行政系统被称为“北面官”,其涵盖的地区包括上京和中京,这片地区是原契丹部落的发源地。南部行政系统以“南面官”为人所知,其统辖区域包括南京、东京和西京,这里是汉人、渤海人及其他原住民的家园,故其制度有意承袭唐朝的官制。北部行政系统只用契丹官员,同时也拥有更大的权力。这一中国历史上首开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会的特性和需求。
材料二
金朝于1137年采纳了汉人历法,1138年重新建立了汉人的科举考试制度,1139年采用了汉人的朝廷礼仪制度,1140年祭孔并建立太庙。
——摘编自《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据材料一,指出辽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并概括这一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金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的突出特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夜航船》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
1.答案:(1)特点:行政系统分为南、北面官制,北面官拥有更大的权力。意义:首开因俗而治的政治模式,尊重不同民族的特性和需求;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举措:学习汉族历法,建立科举制度,模仿汉族礼仪制度,尊崇儒学。特点:学习汉族文化。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辽分设南、北面官,北面官权力大。第二小问,南、北面官分别负责管理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和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尊重了民族差异,有利民族交融和政权巩固等。(2)金朝采纳汉人的历法、科举制、礼仪等,这是受汉族文化影响而学习汉族文化。
2.答案:(1)变化: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2)特点:驿站范围广;数量多;设立驿站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加重了站户的负担。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罢诸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的信息,可知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可知驿站覆盖范围广、数量多;据“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可知驿站的设立充分考虑了地理因素,即因地制宜;据“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可知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据“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可知驿站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证驿卒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站户负担较为沉重”,可直接得出这加重了站户的负担;就驿站自身交通运输、传递信息的功能特点而言,可从其对中央集权的维护、对文化交流的促进等角度概括指出其积极作用。
随堂训练
1.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据此可知(
)
A.南北面官制度实行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B.南北面官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南北面官制度使辽朝进入封建制阶段
D.南北面官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
2.《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3.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5.元世祖在四大汗国与中原地区,以及中原各行省之间建立了发达的驿路。在行省之下的省与府之间、府与县之间修建了大道,形成了三级交通网络,明清两朝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
A.交通完善决定经济的发展
B.发展交通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
C.驿路建设是政府工作重点
D.道路交通发展有严格的承接性
6.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提调军马官员”的具体人选始终由朝廷确定。以上材料意在说明行省(
)
A.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
D.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7.“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除材料所述地区外,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所采取的措施还有(
)
A.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B.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C.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D.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交由中央直辖
8.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可以看出,辽太宗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民族地区的事务,缓和民族矛盾,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相关内容,故B、C两项错误。对南北面官制度的评价应该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它保留了落后的因素,另一方面它的实行能够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夏的统治。根据材料“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模仿北宋官制,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西夏模仿宋朝制度建立官制,没有体现元昊所用臣僚的特点,且“均为汉族儒士”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西夏效仿宋朝官制的问题,无法得出西夏相权威胁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夏通过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的信息,故C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金朝的改革。宋金议和后,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金朝不但迁都燕京,而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选A项。B、D两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不是其根本原因。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吉思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故C项正确;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设置行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A,B两项错误;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元明清时期,形成了省、府、县三级交通网络,加强了全国各地之间的联系,便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格的承接性”,排除D。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属于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措施,故答案为C项。
8.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