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8 22:39:12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洋务运动
失败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导入新课
国家宝藏
《坤舆万国全图》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导入新课




1.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影响,了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2.掌握戊戌变法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内容及结果。
3.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4.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学习目标
康有为
梁启超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
康有为
(1858年-1927年)
康有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人物扫描
梁启超
(1873年-1929年)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人物扫描
公车上书:
背景: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经过: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
结果:
意义: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什么是维新?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北京)、上海强学会、南学会(长沙)、农学会(广州)……
创办报刊:《时务报》(上海)、《国闻报》
(严复
天津)……
宣传思想:学习西学,变法图强
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
《国闻报》
上海的《时务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宣传变法
宣传思想
梁启超
(1873~1929年)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
天津的《国闻报》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地位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
宣传变法
严复
(1854年-1921年)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
严复
人物扫描
维新派VS顽固势力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康有为
荣禄
翁同龢
李鸿章
宣传变法
(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拍桌子)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之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必须变。
(捋胡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李鸿章
翁同龢he
背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改革内容及影响:
类别
主要内容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类别
主要内容
影响
文化教育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戊戌政变:
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过程: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戊戌六君子赴难图
参与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谭嗣同
(1865年-1898年)
谭嗣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
人物扫描
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他们使中国近现代史在沉郁了58年之后,有了崭新的诠释,以炽热的血液浇灌富强与自尊的花蕾,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
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
思考探究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失败原因
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镇压(直接原因)。
探究活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启示
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未发动群众。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影响:
1.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2.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思考:洋务派与维新派在探索中国富强的道路上有何异同?二者实践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思考探究
异同点
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又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结果
洋务派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也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原因
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思想,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换我了
变法余音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戊戌变法突破了洋务运动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开始向制度层面迈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又上了一个台阶。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变法余音
“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变法余音
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败,但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  
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  
这一年,鲁迅17岁,他考取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初次接触西方近代科学,4年后赴日本仙台学医,又4年后弃医从文,并加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  
这一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成,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9岁,20年后的1918年,李大钊任这一间图书馆的馆长。  
这一年,毛泽东5岁,在湖南乡下度过童年。20年后,经人介绍赴北京,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开始接触新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  
这一年,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出生。20年后,在日本旅行,逐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变法余音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变法余音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兴起:
发展
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领导阶级和派别:
领导人:
变法的性质: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历史意义:
维新变法
结果: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失败
随堂练习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A.1888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B
C
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
B
5.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6.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A
c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他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同意观点A。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同意观点B。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意观点C。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观点C是错误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影响,了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2.掌握戊戌变法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内容及结果。
3.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4.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年间所著,“绘”通中西大国,匠心造就,四海归顺,万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人物扫描
康有为(1858年-1927年),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经过: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结果: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
历史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什么是维新?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2)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北京)、上海强学会、南学会(长沙)、农学会(广州)……
创办报刊:《时务报》(上海)、《国闻报》
(严复
天津)……
宣传思想:学习西学,变法图强
(3)上海的《时务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4)天津的《国闻报》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
严复(1854年-1921年)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1.背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改革内容及影响:
4.戊戌政变:
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过程: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参与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1898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他们使中国近现代史在沉郁了58年之后,有了崭新的诠释,以炽热的血液浇灌富强与自尊的花蕾,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
5.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袁世凯的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
6.探究活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启示
失败原因
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镇压(直接原因)。
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未发动群众。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影响:
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三、思考探究
思考:洋务派与维新派在探索中国富强的道路上有何异同?二者实践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异同点
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又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结果:洋务派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也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思想,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变法余音
(1)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戊戌变法突破了洋务运动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开始向制度层面迈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又上了一个台阶。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2)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败,但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  
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  
这一年,鲁迅17岁,他考取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初次接触西方近代科学,4年后赴日本仙台学医,又4年后弃医从文,并加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  
这一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成,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9岁,20年后的1918年,李大钊任这一间图书馆的馆长。  
这一年,毛泽东5岁,在湖南乡下度过童年。20年后,经人介绍赴北京,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开始接触新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  
这一年,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出生。20年后,在日本旅行,逐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3)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四、课堂小结
五、随堂练习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B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C

A.1888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A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B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5.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6.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C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他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同意观点A。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同意观点B。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意观点C。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观点C是错误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