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二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1。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⒉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定位包括自己国家领域的地域时,大都会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形式让自己的历史与夏商周三朝相关联。楚国则将本国历史往前推,从黄帝之孙颛顼开始,对三代历史则予以消极评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家国一体”观念已初步形成
B.各诸侯国对统治正当性的争夺
C.楚文化与中原仍有根本冲突
D.百家争鸣存在瓦解共识的危害
2.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实施的某些政治举措,推动了汉代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巨大转变。这些举措
A.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郡县制
B.有利于汉武帝时期思想的多元化
C.使汉代出现“齐鲁多卿相”的现象
D.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3.唐末,宰相裴坩改革赋税制度,藩镇治所所在州停止向中央“上供"赋税,全部改为“留使”作藩镇的经费。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财政实力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
D.减轻了其他州郡负担
4.有宋三百余年中,朝省集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政制。每遇重大问题,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
必下诏都省,由省吏通知各与会官员,群集都堂,详加讨论。这一“政制”
A.保障了官员言论自由
B.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C.避免了中央决策失误
D.彰显了一定的民主性
5.元世祖后期,一-方面在各行省设两名平章政事为行省长官,并取消行省长官“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为从一品;另-
.方面,又将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人行省,实行“絮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
外”的体制。这些做法
A.完善了行省制度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使地方权力膨胀
D.削弱了行省权力
6.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不过遇事请
旨耳,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这反映了清朝
A.中央政府机构重叠
B.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C.中枢权力机构扩大化
D.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7.有学者指出,雅典城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上的发言面临被指控误导人民的风险,发言者很可能
因其在公民大会中提出的建议或反对意见未获多数赞同而遭受审判。材料表明,当时雅典
A.已有效扭转直接民主产生的弊端
B.无视公民自由权利的发挥
C.注重加强对公民权力的监督制约
D.监督机制不断发展完善
8.下图所示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从根本上说明罗马法.
A.注意维护陪审法官的既得利益.
B.重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重视协调罗马公民间的纠纷
D.对近代欧美立法、司法影响巨大
9."下图反映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伦敦等城市增加议员名额的情况。据图可知,此次议会改革
A.顺应了资产阶级政治需要
B.清除了议会中的贵族势力
C.扩大了广大民众民主权利
D.适应了政党政治发展趋势
10.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是-
-
座尚未完工的建筑物,包含统一的因素太少,真正掌握帝国主权的人是联合起来的22个君主和3个自由市的议会。据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联邦政府结构松散
B.认为德国依然是分裂国家
C.对德国统一.的方式失望
D.认为帝国议会是权力中心
11.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开始到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的15年间,先后出现了5部宪法,并且
宪法的形态也是大起大落。这主要说明法国.
A.封建势力长期占据主导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追求民主政治日益深人
D.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
12.1885年,刘铭传上奏称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A.反映了日本强烈要求割占台湾
B.表明洋务运动成效十分显著
C.意在加强东南海防的建设
D.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
1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宣布:凡天朝臣民,“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乡试中者无定额,亦不论门第出身,取中即为举人”。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追求科举考试平等权
B.废除了君权至上体制
C.有意瓦解清朝的统治
D.创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14.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把一-次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
了一次向着光明的伟大进军,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
折。这一“伟大转折”是指
A.八一南昌起义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D.红军长征的胜利
15.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中共与华北基本群众关系的关键,是建立在直接符合穷人和无地者心愿的基础之上的。除了通过分配‘斗争果实’而提供的物质刺激之外,共产党人还能就他们显然理解为最直接的苦难的问题一-专断地利用政治权利和在村社的社会地位提出解决办法。”他的看法是基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斗争广受欢迎
B.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合人心顺民意
C.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符合群众心愿
D.革命根据地的农村革命赢得所有人支持
16.斯大林曾说:十月革命不能认为只是“一国范围内”的革命。它首先是国际性的、世界性的革命,因为它是全世界人类历史中从资本主义旧世界到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根本转变。斯大林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A.是第--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为俄国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将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现实
17.
1871年3月17日晚,形势明朗,壁垒分明:一方是巴黎人民,他们枪不离身,决心自卫以对
付政府企图解除武装和发动政变的尝试;另一方是政府,它决心挑逗巴黎,放弃审慎的态度,
掀起轩然大波,挑起内战,以便找到借口,进行-一次大屠杀,用骇人听闻的手段-
-举打垮它的.
所有敌人和对手。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
A.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B.由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直接引发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18.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共产党成立之前,《共产党》月刊就已创刊,并在全国秘密发行。在创刊号的《短言》中,陈独秀明确提出“跟着俄国共产党”,“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该月刊在当时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是
A.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冶主张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对建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D.第一次以书面形式传播了社会主义
19.在吉安市吉州区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中,有一份公文系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江西吉安县长发
出的政府训令,训令称,“据陈毅本年十一月二十四函略称,以本行政区内尚有少数之昔日共
产党员仍未得当地下层公务员之谅解...得实现集中国力量踊跃抗敌、共释前嫌.共纾国......”.据此可知
A.标志十年内战局面初步结束
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C.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贯彻
D.体现了中共对时局的战略判断
20.1954年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宪法草案先后举行了七次正式会议进行讨论。期间,政治协商会议组织了各方面人士八千余人参加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近6千条。宪法草案公布后,全民讨
论历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这一史实全面体现了
A.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
B.全国人民对新宪法的拥护
C.起草宪法工作的艰巨性
D.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原则
21.1970年前后,毛泽东在1945年延安干部会上作的关于为什么要和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等
问题的辅导报告-
--《关于重庆谈判》一文
,被大量印制并广泛传播。此举
A.促成了基辛格秘密访华
B.为改善中美关系减少了阻力
C.推动了台海关系的好转
D.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2.1972年,毛泽东指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重申中国政府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立场,强调“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同年12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决议,确认了中国对港、澳问题的立场与要求。该决议
A.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国对港澳地区的主权
B.排除了他国插手港澳问题的可能性
C.是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在外交上的成功
D.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阐述
23.1970年代,民主德国在出台“新的东方政策”谋求与苏联缓和关系的同时,又积极促成欧共体通过“维尔纳报告”和“达维农报告”,进--步打开欧洲经济合作之路,并开创欧洲政治联合的先河。民主德国此举.
A.使美德盟友关系破裂
B.实现了德国国家统一
C.促成欧盟的最终成立
D.缓和了欧洲冷战局势
24.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注重全球责任,力图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接见《时代周刊》记者时说:“如果美、欧、苏、中、日强大而健全,互相平衡而不是相互作对,从而形成-
-个稳妥的均势,那么我想世界会更安全,也更美好。”这主要反映了
A.国际意识形态矛盾相对缓和
B.新兴大国崛起冲击美国的霸权
C.“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
D.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军机处起
草的谕旨,公开的先下达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
发”;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叫做“廷寄”。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自雍正以后,“成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
处”,从而使公文转运、行文关系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
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
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
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中
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
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
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1954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在公文转运中的实际地位,说明“延寄”制度的
作用。(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
其先进之处。(13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20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
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法西斯主义的失败而告终,欧洲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百废待
兴。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因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积累了巨大的
政治声望,经济和军事力量也有了显著发展。美国远离战场,对军火和食品的需求极大促进
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科技、军事等力量也进一步凸显。于是,美苏的强大,欧洲的萧条,权力真空便产生了,也为美苏两国卷入争端埋下了伏笔。
——《美苏两极格局发展》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
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
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
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美苏两国卷人争端”的含义是什么?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
现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今世界政治形势的特点。(1分)面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
何应对?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