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说明
A.盟约对祖后具有政治约束
B.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C.荣辱与共的宗法宗族观念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思想
2.“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3.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力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所呈现的文化觉醒,其最基本的原因是:
A.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B.贵族中士阶层地位上升
C.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D.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4.“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相,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冲破了旧有的官吏来源
B.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
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D.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
6.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当时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7.
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C.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
9.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恰当的是
A
.
作者在批评东汉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B
.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C
.
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D
.
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
10.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11.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12.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3.1935年前后,蒋介石极为重视西南地区的建设与稳定,多次敦促在财政金融上向四川倾斜,指出:“此时方针,当重在先定川局,再图大局之挽救。”这说明他
A.对抗战艰巨性有较充分的认识
B.在为战时工业的内迁积极准备
C.在抗战相持阶段实行消极防御
D.“围剿”红军取得阶段性胜利
14.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公告:“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
A.发扬民主作风,反对专制主义
B.减少行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C.扩充边区军队,增强军事实力
D.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
15.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B.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16.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则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进行严格保障。这说明
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17.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霍腾西阿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意味着罗马
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
B.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制度
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D.平民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18.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的目的在于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19.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期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20.
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
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
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21.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尽管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B.使发达国家摆脱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C.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
D.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22.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表2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23.图2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体化组织
24.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弊大于利
第Ⅱ卷(主观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11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在墙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簿购买,"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不久,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有资料显示,"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进入21世纪之后,一些省区借助城镇化的东风,开始不断推出户口迁移新政策,这些户籍新政的普遍特点是放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赵文远《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新中国初期和新时期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认识。(11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楚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电报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
——摘抄出如下资料:
请为小楚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电报与近代中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选考部分
27.(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9分)
2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5DDCCA
6---10DBCDB
11---15BDABB
16---20CCBDC
21--24CBBA
25.答案(1)1953—1957年: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业集体化运动。新时期:乡镇工商业蓬勃兴起;经济体制转轨;城镇化的影响。
(2)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的基础,现代中国的户口迁移制度变迁与经济因素有着比较明显的联系。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一些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被粮食问题困扰着,因此控制城市人口这根弦时刻绷得很紧,户口迁移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城乡经济繁荣,给予了户口迁移变动的机会。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计划经济是造成户口迁移壁垒的根本原因。
26.略
27.(15分)(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1分)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2分)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1分)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2分)
(2)认识: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9分,每点3分)
28.(1)培养科学人才;推动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发展;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项目;将科学成就应用于国家建设。
(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