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9 19: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现;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诸侯争霸的影响,了解齐桓公能成为第一个霸主的具体原因。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争霸战争虽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短视频《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那么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社会又是怎样的动荡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探究新知
教师明确: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因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三 《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四 《管子·地数篇》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五 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六 《战国策·东周策》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正文内容,结合材料回答: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可列表归纳)
师生总结归纳: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表现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教师提问: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制农具更加锋利,而且比较便宜、实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教师过渡: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这种政治上的变动有何具体表现?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室衰微”。
(二)王室衰微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周平王死后,王室竟然拿不出钱来办丧事。周襄王贵为天子,却狼狈地连一辆自己乘坐的马车都置办不起。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
提示: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0页正文内容,找出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
提示: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瓦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正文内容,归纳诸侯争霸的原因。
提示:①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③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1页《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展示观点:
观点一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影响恶劣,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
观点二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长期战争使得中原民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交融;另一方面,战争使得一些小的诸侯国被消灭,形成了几个大的诸侯国,为战国时期以及之后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的观点,你赞同哪一种?(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
提示: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二是周王室衰微,三是诸侯争霸,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得到发展,开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开始进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这段历史,知道争霸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了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奴隶制走向衰落、封建制逐渐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课堂上补充知识过多,授课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