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9 19:4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视频资料,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甲骨文与汉字的猜字游戏,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总结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中华世纪鼎图片(联合国五十华诞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由江泽民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教师提问:你知道鼎象征着什么吗?
教师导入: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这个时期被称作“青铜文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探究新知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25页正文内容,结合图片回答:青铜器有哪些用途?哪些功能?
提示: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多媒体播放视频:司母戊鼎的制作工艺。
教师提问:(1)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
(2)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
(3)青铜器高超的制作工艺说明了什么?
提示:(1)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说明了当时我国冶铸水平较高,是那个时期的文明成就之一。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水平的高超和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折射出当时国力的强盛。
教师过渡:其实,商代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有闻名于世的青铜器,还有甲骨文。
(二)甲骨文记事
1.展示图片:殷墟甲骨文
教师讲述: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1)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2)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1)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提问: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简单的形象性强的,我们也能认识。下面我们玩个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多媒体出示下列表格,并打出其已被认出的文字,教师介绍甲骨文字的内容,分析其造字特点。)
甲骨文字形举例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借为征





借为佑





借为狩





借为夜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正文内容,多媒体出示下列表格,讲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甲骨文造字方法
象形
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
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教师补充: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教师总结:本课我们学习了商代文明的两项重要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3
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