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教学区原创资料】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课件):第25课 《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崇阳县教学区原创资料】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课件):第25课 《短文两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4 19:03:30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人类在生产力低下,无法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情况下,而作出的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盘古开天辟地、
后羿射日
中国神话不是人类在无知阶段的信口开河,也不是人类对不可预知的自然界的盲目崇拜,而是中华儿女在同自然抗争时留下的蹒跚脚印,是他们对美好世界的瑰丽幻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之根。
神话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
——想象力开出的最绚丽的花朵。
25. 短 文 两 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 · 海外北经》 。
返回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整体感知
1、请运用工具书和“课后注释”内容对文章的字、词、句以及文章大意进行整体梳理
记录:我们学到了?
我们有疑难?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黄河、渭水
大湖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桃林
竞跑、赛跑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夸父)
弃其杖, 化为邓林。
(杖)
(夸父)
——省略句
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说句子的意思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
走(逐)








探究学习
用一句话概括夸父的人物形象
句式: 的夸父,因为他
气魄非凡
敢于追求
甘于牺牲
造福人类
1、《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所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答:
2、《夸父逐日》这则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还被人们
广为传颂,后人常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什么?
答:
3、“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的用意何在?
答:
后人常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夸父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这个故事表现了夸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盘古说:我开;
女娲说:我补;
共工说:我撞;
精卫说:我填;
夸父说:我追;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
相关资料:
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何谓“五帝”?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不周山”何意?
昔( )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归焉。
字词疏释:
从前
碰,撞

所以
这里,那里
积水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课文讲述了___________的神话故事.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探究: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小结: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再见《短文两篇》
肖岭中学 李佛龙
【教学目标 】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看一看,说一说(展示图片)
2、你知道吗?(神话的有关知识)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1.对劳动人民的歌颂.
2.对美好爱情的讴歌
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课文感知
《夸父逐日》图片展示,进入新课
1.读一读
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把握字音,停顿.学生朗读,老师点拨.
2.自主合作学习
①.词语积累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北饮大泽(向北,到北方) 大湖 
未至(到达)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欲得饮:想要
②.课文翻译.
学生对照课后注释,自主翻译.(插入音乐)
老师归纳: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想一想
①.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插入音乐)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归纳:
与日逐走——饮于河渭——弃杖为林
②.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A.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B.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③.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④. 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主题探讨
  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作者作品简介(图片展示)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神话中人物的简介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三.
1.读一读,练一练
听录音,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
颛顼 折 星辰 水潦 尘埃  
2.指名朗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昔( 从前 ) 为 ( 做  )   触( 碰,撞 )
折( 折断 ) 维(绳子 )  绝( 断   )
故(所以 ) 满(圆满 )  归( 流向   )  
3.指导翻译课文.学生自主翻译.
老师归纳: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四.议一议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2.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3.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五、比一比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六.课堂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