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教学区原创资料】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课件):第4课 《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崇阳县教学区原创资料】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课件):第4课 《诗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4 19:03:30

文档简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实验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诗文。
2能力目标:
①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熟读背诵全诗。
②感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③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读、说、悟、品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投石——导入新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在屡遭贬谪之际唱出的人生哲理。同学们,你们又曾有过什么 “阴与缺”?比如学习上、跟同学交往中、与家长沟通时曾经历过什么困难、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我们该怎么办?世界著名大诗人普希金为此写了一首诗,给了我们一番特别的叮咛和嘱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寻路——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这两个问题先自由吟读诗文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它在哪方面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伟人毛泽东《沁园春》中评论古今、指点江山的那般激情?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河畔金柳”的那种优美意境?还是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深刻哲理?)
③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这首诗?
(三)辨路——领悟哲理
1、教师设疑,让学生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
①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③你能用一句话把此诗的哲理表达出来吗?
提示:(适当插入写作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遇到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②首先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要表达的看法是,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③面临挫折要正确、乐观地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2、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尚未疑问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了解作者(注释、通过网络或课外资料书等了解作者)
4、①善于抓住关键词
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知人论世)
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
(四)走路——迁移拓展
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
假如 ,
不要 ,不要 !
需要 。
相信吧, 。
例: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五)导路——品读升华
1、品味此诗的语言特点
①有丰富的哲理意味
②劝告口吻、促膝谈心式:亲切和婉、热情坦率
2、形成有感情品读
3、延伸:与人交际的语气语调
4、明确学习目标
(六)延路——渗透深化
同学们,45分钟过得真快,我们的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大家想不想布置作业?(学生答)其实我们的作业在刚才“拿笔试写”的环节已经做过了。但是在往后的道路上,我们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生来书写这道作业。最后,祝愿大家每天都是“快乐的日子”也但愿这节课能成为大家“亲切的怀恋”。
下课!(共20张PPT)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父”。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听录音范读
我们也来试试!
朗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朗读: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讨论、探究
我的灵魂在珍贵的诗歌之中。
——普希金
  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
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
挫折、困难的事情的人。
诗歌的两个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否定错误态度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指出正确态度
须要镇定
要有信心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积极乐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作者通过展示他的生活态度,要告诫我们的是:
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晏殊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
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生字词
瞬息 伫立 荒草萋萋
幽寂 延绵
shùn
zhù

yōu
yán
学而不思则罔:
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人生之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a.感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
b.深化主题 ——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
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
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
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象征的手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思考: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
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