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前221
秦朝建立
前209
大泽乡起义
前207
秦朝灭亡
前202
西汉建立
前206
楚汉战争
中外历史纲要
上
一、西汉建立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文帝
汉景帝
汉高祖
刘邦
文景之治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刘邦)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思考汉朝初期的社会背景。
现实原因——当下经济太萧条
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前朝教训——暴政统治太极端
秦朝刑法严苛,征发繁重
指导思想:
休养生息
无为而治
黄老之学
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
内容: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
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史称“文景之治”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一、西汉建立——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
汉初
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不同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采取郡县制
统一战争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
相同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王权
初封时,因与刘邦血统亲近,的确发挥了拱卫中央的作用。
汉高祖
刘邦
同姓诸侯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隐患
一、西汉建立——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
统一战争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
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王权
初封时,因与刘邦血统亲近,的确发挥了拱卫中央的作用。
汉高祖
刘邦
同姓诸侯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西汉统治表面牢固,仍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汉初全国54个郡,诸侯王占据39个,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个。中央直辖的只有15个郡,大体相当于战国后期的秦国。
诸侯王有权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集军队。因此,干弱枝强的形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汉景帝时期
公元前154年,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因为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但郡国依旧存在
材料四: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政策,诸子百家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材料二:丞相田蚡强行请求占用少府之地扩建宅第,武帝愤怒的说到,要不我把武库之地也给你吧!
材
料
六:
材料三:豪强游侠,横行乡里,称霸一方,很多百姓却表达向往之情,引以自豪,至死不悔。
材料一:诸侯王和地方强豪垄断着国家经济命脉,拥有煮盐,铸币等生财之道,社会上弃农从商者众多,粮食生产得不到保证。
材料五: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赠送大量粮食和布匹。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豪强游侠,扰乱社会
经济混乱,弃农从商
思想混乱,不知所从
匈奴入侵,边患严重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改革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改革
推恩令
中央政府
州(刺史)
郡(郡守)
县(县令)
(监察)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改革
皇帝
中
朝
常
侍
侍
中
尚书
外朝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九卿
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使地方受控于中央,中央听命于皇帝。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改革
经济大一统
货币政策
专卖制度
物价政策
工商业政策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其征收财产税
均输
各郡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品质不是特优的贡品)转运至各地贩卖。(地域调节)
平准
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资金),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时间调节)
盐铁专卖政策将盐铁资源收归国有,严禁私人铸钱,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和地方豪强的经济势力。其次,扩大财源,改善财政状况,为赢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充足的财源……有助于国力的扩张和防止外部侵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破坏。从这一点上说,汉武帝的财经改革,不仅对汉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也是有贡献的。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改革
思想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外儒内法)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也。
——《汉书·董仲舒传》
焚书坑儒
秦始皇
秦始皇
手段强硬
反抗强烈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①任用儒生为官
②设五经博士,教
授儒学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满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改革
思想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外儒内法)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也。
——《汉书·董仲舒传》
焚书坑儒
秦始皇
秦始皇
手段强硬
反抗强烈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①任用儒生为官
②设五经博士,教
授儒学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满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
到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汉朝国力渐盛,
在与匈奴的政治实力对比上已经摆脱了原来的劣势,开始主动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打击,使得匈奴元气大伤。
——李静、李丽《从汉匈关系的角度探讨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
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
无力反击→和亲
有力痛击
阅读材料,说一说汉初和汉武帝时期对待匈奴的措施变化,结合材料说明原因。
①文景之治见成效,汉朝百姓得喘息。
②武帝改革立竿见影,汉的国力强盛。
摆脱劣势,主动进攻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
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反击匈奴
经略西域
目的: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意义
①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②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
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地方治理
西域:西域都护府
东南西南: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
酒泉郡
张掖郡
武威郡
东到东海
西到西域
北至大漠
南至南海
自西域都护府起
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臣属关系,至此完全确定。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三、东汉的兴衰——西汉灭亡,王莽改制
“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五》
“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司马迁《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阅读材料,说一说以下材料反映了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
汉武帝频频北击匈奴,为筹军费,征敛日重,中原小民不堪其扰,寻求豪族庇护,豪族社会始兴。
——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元封四年,关东流民200万”
“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之属,大群至数千人。”
“关中暴徒保人阻险”
——根据《汉书》等整理
(孝武)晚年改过,托孤得人,此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乎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
元成哀平诸
帝资质平平
鲜能力挽狂澜
问题继续累积
土地兼并
赋役减少,国力削弱
天灾人祸横征暴敛
农民流离
豪强坐大
矛盾积累,社会动荡
冲击着大一统体制
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王莽改制: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新朝覆亡:王莽统治末,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
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
推翻王莽政权。
三、东汉的兴衰——东汉建立,“光武中兴”
时间:25年
地点:洛阳
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光武帝刘秀
类型
内容
目的
政治
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加强皇权,稳定社会秩序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思想
重视儒学
继承西汉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政治措施
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三、东汉的兴衰——东汉的衰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一说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呈现什么特点?
2.东汉和帝以后政治局面有何特点?
皇帝即位年龄小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
殇帝
安帝
前少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即位年龄
1
13
?
11
2
8
15
12
去世年龄
2
32
?
30
3
9
36
34
邓太后临朝
邓挚(邓太后兄)执政
阎太后临朝
阎显(阎太后兄)执政
梁太后临朝
梁冀(梁太后兄)执政
窦太后临朝
窦武(窦太后父)执政
外戚专权
宦官专权
李闰、江京等
孙程
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
曹节
三、东汉的兴衰——东汉的衰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幼主登基
外戚专政
宦官弄权
诛杀外戚
母后临朝
重用外戚
君主长大
宦官得势
君主早逝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豪族势力扩张
政治上:能影响地方政权
经济上:自己自足规模大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崔寔《政论》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三、东汉的兴衰——黄巾起义
背
景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概
况
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结
果
虽被镇压,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历代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是历代农民起义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历代王朝后期统治者的腐朽统治。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并长期坚持......
一、回顾西汉与东汉的历史,总结两汉衰亡的原因
二、结合所学,回答下面问题
四、两汉文化
类别
代表人物或作品
特点或影响
史学
司马迁的《史记》
上起黄帝下至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班固的《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
政治、经济措施
“文景之治”
对内措施: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儒学独尊等
对外措施:卫青霍去病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等
汉初的统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成就,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西汉
东汉
五、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