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9 12: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
这段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B.《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
C.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
D.《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思考,富有深度。
B.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作者的创作饱含真情。
C.《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说明作品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作者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B.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C.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
D.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后辈。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山东省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成为国内首个餐饮业分餐制省级地方标准,其中专门明确了公筷公勺设计标准,让顾客面对两双筷子时不再“难辨雌雄”。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教授萧放介绍,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在汉魏之前都是分餐制,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那时饮食简单,就是一锅煮,一个人就有一个小陶鬲。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介绍,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人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无论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还是东汉晚期壁画《宴饮观舞图》里一人一案、踞坐宴饮的描绘,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古代饮食礼仪中的主流地位。
随着农业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分餐与共食开始并存。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
(摘编自王君平《分餐是个好习惯》,《人民日报》2020.05.02)
材料二:
近日,张文宏医生提倡“分餐制”:传统中餐,大家习惯于用筷子在公共菜盘里夹菜,其优点是进餐气氛亲密、其乐融融;而缺点是一双筷子既夹菜,又直接进口,在每次夹菜之余,都会有少量唾液沾染在筷子头上,然后进入公共菜盘。
现代医学证明:唾液中有大量细菌,在患流感之类病毒性疾病时,还会有病毒等病原体,尤其是引发胃溃疡的幽门螺旋菌,通过口口相传的概率相当大。
事实上,“分餐制”,对时下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重启经济,尤其是重振餐饮业的意义很大,我们每人都应该重视起来。
当然,也应该对餐饮行业提出运营管理规范:在保持传统中餐的圆桌式聚餐、向心式布菜、觥筹交错式取菜宴饮等习惯的同时,推广“两级取菜”,杜绝唾液交换,使中餐餐饮不但美味,而且更加卫生、健康。
“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发出全面推行分餐制的倡议,并制定统一的行业指南。各地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根据指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和行规,并在餐饮企业的评级、评星条件中,加入关于‘分餐制、公筷制、公勺制’的推行情况,并持续跟进监管,将其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摘编自美逸君《“分餐制”宜大事推广》,《南方周末》2020.05.15)
材料三:
英国《卫报》5月1日报道称,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正在推动一场“餐桌革命”,以改变长期以来的传统——聚在桌边,用各自的筷子从同一个盘子里夹取食物。《卫报》称,有关部门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以说服人们使用公筷和公勺,还鼓励人们采取分餐制。
《卫报》将之称为“艰巨的任务”:中国采取过类似的举措,但效果不彰。分享食物是中国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亲密的象征。
“(使用公筷的)障碍在于‘我们必须在一起喝酒、一起吃饭,必须亲密无间’的传统观念。”《筷子:文化与烹饪史》一书作者、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爱德华·王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有关部门认为,共享餐食是新冠病毒在中国传播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家庭中。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表示,从广东和四川的现场考察来看,78%至85%的新冠肺炎聚集病例发生在家庭。
许多人不认为有必要在家里使用单独的餐具。《卫报》援引新浪最近的一项在线调查称,650多名受访者中,有一半的人在家不用公筷或公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摘编自李圣依《英媒:疫情后,中国掀起“餐桌革命”》,《青年参考》2020.05.08)
(1)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东省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中专门明确了公筷公勺设计标准,可以使顾客就餐时明确公筷的使用方法,从而有效地推动餐饮业分餐制度实施。
B.作者援引《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与《宴饮观舞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史料,是为了证明分餐制在我国历史悠久,并且符合我国古代饮食礼仪的主流要求。
C.传统中餐中,人们习惯于用筷子在公共菜盘里夹菜,这种习惯缺点明显,不仅会造成唾液交换,而且会因口口相传而大大增加细菌与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的概率。
D.英媒《卫报》将中国推行分餐制称为“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曾经推行分餐制而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很难做到在家中使用单独的餐具。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行分餐制的作用意义的一项是(????????)
A.继承中华饮食习俗,并发扬古代优秀饮食礼仪传统。
B.有效抑制细菌与病毒的传播传染,使饮食更加安全。
C.在抗疫背景下能够帮助餐饮业摆脱困境、重振行业。
D.替换家庭饮食习惯,避免因口口相传导致患病就医。
(3)结合文本,从国家、地方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角度,谈谈推行“分餐制”的具体办法。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钟馗
红?

相思古镇有多少年历史没人说得清。镇子上的老人们说,木版年画有多少年,咱古镇就存在了多少年。
据家谱记载,明朝末年,沈全的老祖宗们就已经在古镇上讨生活了。那时的沈家单门独户,苦苦守着木版年画这份手艺。许多年过去了,沈家开枝散叶,能人辈出。到了沈全这辈儿,手艺越发精湛,且有了自己的名号“全成”。
沈全内向得近乎木讷,有人说他一天说不了三句话,沈全的媳妇儿连连摆手说,不对不对,他是三天说不了一句话。沈全不是不会说,是不说废话。他把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该有的心眼儿都聚集在木版画里了。“全成”老店刻印出的秦琼敬德双门神、刘海戏金蟾、五子登科、三娘教子……线条流畅,色彩炫丽,栩栩如生。沈全最拿手的绝活儿是自个儿设计、绘画、雕刻、套印的新版年画“大钟馗”。
传说开元年间,唐玄宗病中梦到终南山的钟馗为报高祖赐绿袍厚葬之恩,誓替大唐除尽妖魅,画家吴道子按玄宗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打鬼图》。自从有了这幅图,世人才知道了打鬼人的模样:蓬发虬髯,面目凶猛;绿袍在身,单臂坦露。所以,所有年画中的钟馗都是怒目圆瞪,面目可怖。
沈全是个爱动心思的精巧人,他把自己反锁在屋内,几天几夜过去,红着眼睛拿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钟馗。
用朱红、茄紫、藤黄、油绿套色印出的新版钟馗头戴长方鱼鳞盔,一左一右的帽翅像两个沾满墨汁的羊毫。绿眉毛绿鼻子紫脸膛,四色虬髯,阔口大耳,两颗长长的獠牙,左手一卷书,上写大吉大利。右手执笔,落墨之处,有“大钟馗”的字样。
真是奇怪,钟馗打鬼没斩妖剑,眼睛不小却无凶猛之光。沈全的新版大钟馗面目威严而不失清雅,不似凶猛捉鬼判官倒像点化劝诫之神。镇子上有人就说了,瞎胡闹,这叫什么大钟馗?抱着书拿杆笔,跟妖魔鬼怪说理去?
沈全自有沈全的道理,他说世人皆知钟馗的神武,可他毕竟也是个读书人,“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可见他性子刚烈。话说回来,他若是武举得中,荣归故里,人间的妖魔鬼怪也就无人捉了。
说来也怪,虽然“全成”字号的大钟馗面目温和,却受到不少人的认可和推崇,销路出奇的好。渐渐地,取代了凶狠可怖的钟馗老版年画。标有“全成”字号的大钟馗不光在国内热销,还远销法兰西英格兰美利坚。
沈全有个叔伯兄弟叫沈金,也经营着一家年画店,眼热沈全的新版大钟馗,就动了歪主意,比葫芦画瓢也制成个大钟馗的新版,字号标上“金成”,抢先注册后倒回来状告“全成”侵权。
沈全接到传票后惊呆了,被人叫了许多年“大钟馗”,没想到这次却实实在在地被鬼打了。更让他伤心欲绝的是,这个鬼不是别人,是供奉同一个老祖宗的本家弟弟。他把自己关屋内苦思冥想了几天几夜,决定应下这场官司。不为别的,他要替自己捉一次鬼。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在大量确凿的证据下,真假“大钟馗”一案水落石出,沈金抢注无效,沈全胜诉。新版大钟馗是属于沈全的专利,除了他,谁也不能据为己有。
尘埃落定,沈全却做出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要把“大钟馗”底版上的“全成”字号去掉。古镇上的木版年画店谁愿意卖新版“大钟馗”,他都会亲手刻制底版,分文不取送给谁家。沈全还说:从今以后“大钟馗”不分字号,是咱相思古镇的“大钟馗”。年画这门手艺也不是咱自己的私人财产,到了法兰西英格兰美利坚,人家老外能说这是“全成”“金成”的?人家会说这“大钟馗”是China——中国的!
沈全一气儿说出这些话后,古镇上的人都惊呆了,老少爷们儿全拍起了巴掌。沈金一言不发,转身走了。
两天后,沈金捧着一卷画轴来到沈全家,进了门,亲亲热热叫了声哥,接着打开了画轴。也是幅木刻年画,两个童子造型,笑态可掬。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手捧圆盒,盒中有几只蝙蝠飞出。
沈全当然认得,这幅画有名儿,叫“和合二仙”。
有了和合二仙,“大钟馗”从此无鬼可打!
(选自《芒种》,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大钟馗”既指有别于传统的新版钟馗年画,又暗指沈全其人,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作为线索贯串全文始终。
B.标有“全成”字号的大钟馗面目温和,颠覆了老版年画凶狠可怖的形象,受到认可和推崇,产品不但在国内热卖,还远销海外。
C.沈金仿制大钟馗年画,抢先注册并起诉沈全侵权,表现了他的贪婪自私;而后他送“和合二仙”给沈全,则说明他良心未泯,知错能改。
D.小说结尾写“有了和合二仙,‘大钟馗’从此无鬼可打”,揭示了只要踏实勤恳地劳动,靠自己的双手也一样会有与众不同的创造这一主题。
(2)小说中的沈全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第四段插叙了“钟馗打鬼图”的一段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B.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C.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D.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字,称呼别人时称名,表示礼貌和尊敬。
B.《左氏春秋》又称《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古时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其成年,故“未冠”指尚未成年的男子。
D.“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特指黄河,与《鸿门宴》中“河北”含义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些语言,成功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赏,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刚正激进,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②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三、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拟咏怀
庾信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奉命出使北朝,从此被扣留在北方。②白狄:泛指北方的民族。③此句指苏武归汉,李陵送别时说:“异域之人,壹别长绝。”④此句指项羽被围垓下,曾在帐中作歌,歌中有“力拔山兮气盖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边塞建有防守堡垒,景物萧条,满目风尘,也表明诗人的心境。
B.三、四句写关门之外是白狄所居之地,城墙的影子落入黄河,关河冷落。
C.五、六句由景入情,表达诗人对苏武、荆轲的仰慕之情,凸显了诗歌主旨。
D.最后两句写项羽虽有盖世的气魄,但在被困垓下面临失败时,也无能为力。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默写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概括了秋天万物的总体特征,“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出作者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2)《再别康桥》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达诗人与康桥离别时惆怅不舍心绪的一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荆轲毫不犹豫、决绝离开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4)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认为,“真的猛士”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单选题
?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独立橘子洲头,眼前是广阔壮丽的沧海桑田,毛泽东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②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五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③几十年过去,梁实秋先生仍然将老师梁启超先生的嘉言懿行深深记在心里。
④走近壶口瀑布,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⑤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出殡”那场戏中,刘欢长歌当哭,一曲《哭诸葛》,配上漫天飞舞的纸钱,把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⑥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荣膺大奖,其诗歌短小精悍,却能直击灵魂,涤荡心灵。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代“包身工”的出现,是因为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影响了社会稳定。
B.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C.1926年,梁启超在知道自己被西医误诊之后,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D.英国军舰“漆咸”号在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她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偏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六、综合读写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食为政首,地为粮本。”这整饬精练的警语强调: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①_______________。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②_______________,而且要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下,我国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自然灾害损毁以及占优补劣、滥用化肥等行为,③_______________。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评选委员会评价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潜力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七、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心武说:“错过是人生常态。”生活中充满错过,错过一顿美食、一场旅行、一件衣服、一朵花、一个机会、一段友情……有的错过让我们流泪,有的错过让我们顿悟;有的错过还能挽回,有的错过就永远错过了……
请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体验,以“错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D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第四段“《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可知“饱含真情”“艺术感染力”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2)D项,对本文创作的目的理解不当,本文创作的目的是通过夏衍的《包身工》来说明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
(3)C项,“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说法不当,原文第一段明确强调报告文学“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
2.
【答案】
B
D
(3)①制定分餐制具体的地方标准、实施细则与行规,统一要求。
②保持对餐饮企业的跟进监管,并纳入卫生监督范围。
③大力倡导推行分餐制,提高饮食礼仪文明,改变传统饮食习惯。
④向家庭宣传使用单独餐具,并科普有关分餐制的知识内容。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探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韩熙载夜宴图》中主要体现的是饮食习惯的变化,即分餐与共食开始并存。
(2)D项,文本中就家庭而言,推行分餐制度,只是改变家庭餐具使用习惯,“替换”夸大范围;而且饮食习惯涉及更广,更多的指向饮食内容、频率、具体时间等,选项有混淆概念的嫌疑。
(3)明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材料,从国家、地方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三方入手,分析推行“分餐制”的具体办法。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发出全面推行分餐制的倡议,并制定统一的行业指南。各地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根据指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和行规,并在餐饮企业的评级、评星条件中,加入关于‘分餐制、公筷制、公勺制’的推行情况,并持续跟进监管,将其纳入卫生监督范围”,材料三第一段“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正在推动一场‘餐桌革命’,以改变长期以来的传统——聚在桌边,用各自的筷子从同一个盘子里夹取食物。《卫报》称,有关部门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以说服人们使用公筷和公勺,还鼓励人们采取分餐制”等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3.
【答案】
D
(2)①技艺精湛:沈全的年画线条流畅,色彩炫丽,栩栩如生,畅销海内外。
②沉默内向:近乎木讷,不说废话,心思都集中在木版年画上。
③无私,明理:放弃“大钟馗”专利,使之成为年画文化的一部分,晓谕感化本家弟弟使其悔改。
④爱钻研,善创新:心思精巧,创制出与众不同的钟馗年画。
(3)①钟馗捉打鬼魅,震慑邪恶;沈全据理力争,获得胜诉。二者遥相呼应,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②凶恶可怖的旧版钟馗,与温和清雅的新版钟馗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了对无鬼可打、太平和谐的社会的憧憬这一主题。
③钟馗打鬼的故事来自传说中唐玄宗的梦境,为小说平添了神奇迷离的色彩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这段内容交代了钟馗打鬼的传说和钟馗形象的来源,是对故事背景的必要补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表达方式(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小说结尾揭示的是,人间和谐,钟馗自然无鬼可打,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
(2)根据“沈全内向得近乎木讷,有人说他一天说不了三句话,沈全的媳妇儿连连摆手说,不对不对,他是三天说不了一句话”可见沈全“沉默内向”;根据“秦琼敬德双门神、刘海戏金蟾、五子登科、三娘教子……线条流畅,色彩炫丽,栩栩如生。沈全最拿手的绝活儿是自个儿设计、绘画、雕刻、套印的新版年画‘大钟馗’”可见他“技艺精湛”;根据“沈全是个爱动心思的精巧人,他把自己反锁在屋内,几天几夜过去,红着眼睛拿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钟馗”可见他“爱钻研,善创新”;沈全亲手刻制新版“大钟馗”底版分文不取送给别家、深明大义的行为使沈金悔改则可见他的“无私、明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插叙是在叙述时插入一段相关故事或情节,起到补充说明、铺垫、衬托、照应等作用,能使文章结构更具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使文章结构脉络更加清晰、主题更突出。
第四段中,插叙了“钟馗打鬼图”的相关内容,“钟馗打鬼”是一个传说,为小说平添了神奇迷离的色彩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画家吴道子按玄宗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打鬼图》”对钟馗形象的来源作了交代,是对故事背景的必要补充。结合全文内容来看,一方面,钟馗是捉打鬼魅、震慑邪恶的正面形象,与沈全据理力争、获得胜诉遥相呼应,虚实相生,耐人寻味;另一方面,旧版钟馗“蓬发虬髯,面目凶猛;绿袍在身,单臂坦露”,与新版钟馗“面目威严而不失清雅”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了对无鬼可打、太平和谐的社会的憧憬这一主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A
D
(4)①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装扮了美女送给岳飞。
②岳飞每次推辞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将士们为国效力,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宗法礼俗
古代地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在内黄这个地方决堤,洪水暴至,岳飞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进一个大缸,被河水冲到岸边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神奇。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寻访,把母亲迎接回来。他的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要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三天不喝水不吃饭。他的家里没有姬妾侍奉。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装扮了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现在哪里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将来打到河朔地区,就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府第呢?”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们从陡坡上骑马急驰而下跳跃壕沟,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从陡坡上骑马急驰而下,战马跌倒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宿营,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调药;诸将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慰劳他们的家眷;战死的将领,岳飞为之哭泣并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让儿子娶阵亡将领的女儿为妻。凡是有朝廷颁发下的犒劳,平均分给部下将士,一点也不据为己有。
(岳飞)擅长以少打多。(他)想要有所行动的时候,就召集全部统制官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也镇定自若,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摇撼大山容易,摇撼岳家军困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一不可。”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发愁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到极点了。”荆湖地区平定后,招募农民耕种田地,又发起军事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粮。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岳飞在文章后题跋,特地指出曹操是奸贼而鄙视他,这件事特别被秦桧所恼恨。
张所死后,岳飞感念旧恩,抚养他的儿子张宗本,并举他奏为官。李宝从楚地来归附,韩世忠要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属到岳飞部下,韩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回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为此赞叹佩服不已。襄阳战役时,皇帝诏令刘光世增援,六郡已经收复,刘光世才率军赶来,岳飞上奏请皇帝先犒赏刘光世的部队。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推辞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将士们为国效力,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解答】
(1)“众”作“击”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画线句中的第一个“谋”,是动词,谋划的意思;第二个“谋”,是名词,计谋的意思,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A项,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3)D项,“刚正激进”“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不当。原文表述为“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是说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4)①素:向来。交欢:交往。遗:赠送。
②辞:推辞。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功劳?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①通过写边塞的萧条景象表达了身处北朝的凄凉和强烈的思归之情;②通过写李陵、荆轲和项羽的结局表达了自己无法回归南朝的伤感和无奈。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表达诗人对苏武、荆轲的仰慕之情,凸显了诗歌主旨”错误。用苏武、荆轲的典故,写诗人出使北国被扣留的身世和愤慨,又有留下做官的羞愧和祖国灭亡的无奈、悲痛,诗歌的主旨并非表现对苏武、荆轲的仰慕。
(2)诗的前四句“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集中写边关的景物:亭障远而萧条,风尘多且凄惨;关门外即为白狄(异族)之地,城近黄河,影入河中。勾勒出关河冷落的景象。面对如此肃杀的景物,诗人触景伤怀,想到自己身处北朝,孤独寂寞的凄凉处境,表达了强烈的思归之情。五、六句联想古人秋风中别苏武,寒水上送荆轲,对照自己不得南归的身世和遭遇;结尾二句通过对项羽的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无法南归的孤寂与悲伤。据此作答即可。
四、默写题
【答案】
(1)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3)终已不顾
(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再别康桥(徐志摩)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依据“概括了秋天万物的总体特征”“表现出作者对达官贵人的蔑视”可推知答案。注意“竞”“粪”的正确书写。
(2)依据“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达诗人与康桥离别时惆怅不舍心绪的一个比喻句”可推知答案。注意“笙”的正确书写。
(3)依据“‘易水送别’一段中,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荆轲毫不犹豫、决绝离开”可推知答案。注意“顾”的正确书写。
(4)依据“‘真的猛士’应该……”可推知答案。注意“惨”“漓”的正确书写。
五、单选题
【答案】
A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选项用于指“广阔壮丽”的风景,使用错误。
②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褒义。选项用于形容在监狱里的日子,褒贬误用。
③嘉言懿行: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使用正确。
④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选项中用于形容瀑布水流声音大,使用错误。
⑤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心中的悲痛。选项中用于形容刘欢唱歌,望文生义。
⑥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戏剧等简短而有力。使用正确。
故选A。
【答案】
B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句式杂糅,偷换主语。可去掉“因为”或“的结果”;在“影响了社会稳定”前加上“这种现象”。
C项,“禁止……不要”不合逻辑。根据语境,可将“禁止”改为“希望”。
D项,表意不明,中途易辙。可去掉“‘不列颠尼亚’号”或在“不列颠尼亚”前加上“与”;或将“英国军舰‘漆咸’号在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改为“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
故选B。
【答案】
C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C两项中的“偏偏”,很好地表现了刘姥姥对大观园中的物、事感到新奇时的惊讶。后文“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中,先说“长出凤头”,后说“也会说话”,可以确定横线处应当先说“变俊”,再说“也会说话”。故选C。
六、综合读写
【答案】
①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②不仅要稳住耕地面积,③又使耕地质量下降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处,结合句子“食为政首,地为粮本”和“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可知横线处应填表达“地为粮本”相关意思的内容。
②处,结合句子“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而且要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下,我国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可知,横线处内容应与“要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构成递进关系,可填表达“稳住耕地面积”相关意思的内容,且应注意关联词语“不仅……而且”的搭配使用。
③处,结合句子“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下,我国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自然灾害损毁以及占优补劣、滥用化肥等行为”可知,横线处应填表达“耕地质量下降”相关意思的内容。
【答案】
王中林因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的贡献荣获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概括新闻内容需保留新闻的关键信息,即新闻的六要素。一般来说要保证最基本的两点,一是新闻主体,二是新闻事件。阅读这则新闻报道,新闻主体是“王中林”,事件是获得了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最后将筛选出的信息组成一句通顺连贯的话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七、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话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