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9 12:4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李大钊的青春思想,源自李大钊1916年赴日留学归国后,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他系统阐发了建立在“青春中华观”基础上的青年与民族重生、国家再造的关系,探索在建立现代国家过程中的青年担当及活动方向。
李大钊的青春思想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青春宇宙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国家观。在他看来,进化的意蕴进步了,个人的青春因再造和重生而得以永恒,“白首中华”也可以通过再造而实现青春活力。进化需要人的实践,是对事物客观发展过程的事实描述。在传统中国与“现代性”中国的张力中,唯有进步才能成就现代国家,进步是思想上的先进和实践中的推进。“青春中华”“中华再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思想的本源之一,是中国梦历史逻辑生成的重要起点。
李大钊的青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体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启发他从“庶民的胜利”中找到了青春中华实践的具体路向,他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构建青春思想的过程中,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运动”前期重要的社会思潮。广大青年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们担负起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的历史责任。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李大钊的青春思想对青年思想的影响。
在《晨钟》创刊号上,李大钊清晰阐明青春中华之创造即是青年之使命。“青年应发慷慨悲壮之力,展现活泼青春气息,应生命之朝气,挽民族于危难,在青春中华的曙光中迎难而上,促成个体自觉和民族自觉。”《青春》认为,青年必须具有毅然独立之品格,摆脱浮躁空洞机械的生活选择,自强不息地融入创建“青春中国”的潮流中。青年要保持理性克制,才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现代青年的活动方向》中,他希望青年养成艰苦奋斗之风,尊重劳动,体谅劳工疾苦,有成为新生活的创造者的志向和毅力。在时代的潮流中,不做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之人,讲修养,敢抗争。这些主张,唤起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担当,深化了青年个体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建立起青春个体与青春中华之间的有机统一。
李大钊主张青年要在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青年要积极回应时代,主动担当作为。并告诫广大青年要珍惜青春,要认识到只有现在才能串联起过去和未来,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
李大钊青春思想的伟大号召因百年来的青春践行愈加鲜活,其思想价值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存续、发展,焕发新的力量。
(摘编自耿立春《李大钊青春思想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摘编自《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李大钊的青春思想阐释了青年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找寻青年在建立现代国家中的责任和方向。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思想的本源和中国梦历史逻辑生成的重要起点,就是“青春中华”“中华再生”。
C.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对青年产生积极影响。
D.批判对社会进步很重要,但只有批判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一起发力,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材料一提出“进步是思想上的先进和实践中的推进”,可见青年应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知行合一。
B.“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和斯洛文尼亚前总统的观点是相似的。
C.材料二中提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哥白尼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在思想禁锢的时代批判精神难能可贵。
D.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并指出仅有质疑和批判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建设心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表现出“建设心态”的一项是(?
?
?
?

A.闻一多写道:“红烛啊!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B.袁隆平向传统观念“无优势”论发起挑战,细心观察,反复试验,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C.疫病的复杂性无法预估,驰援武汉困难重重,“95后”走出舒适区,投身“疫”场,救死扶伤。
D.面对天灾,很多企业纷纷伸出援手,献出爱心,有人却认为企业献爱心背后存在利益交换。
(4)面对社会问题,青年人应该做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图们分外遥远、虚渺。唯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模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式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②段写“我”一方面“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脑子则空空荡荡”,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
B.在小说第⑥段中,成年的“我”回到小吃店再次审视“炸馃子的姑娘”,对年少时“我”的审美理念产生怀疑,说明“我”评价美的标准提高了。
C.小说第?段中写道:“‘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这一细节描写表明“我”的赞美对她产生了效果,“炸馃子的姑娘”内心有所触动。
D.小说第⑦段中写油锅“安静”,第?段中写油锅“又沸腾起来”,暗示了“炸馃子的姑娘”由安于现状到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转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为“与陌生人交流”,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暗示了小说主题:勇敢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就会充满意想不到的魅力。
B.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我”和“炸馃子的姑娘”之间的故事,用“我”的所见所闻串联起小说内容,使故事叙述真实可信,令人感动。
C.小吃店是“我”与“炸馃子的姑娘”的连接点,小吃店不仅记录了“她”的变化,也在跨越时间的叙述中见证了“我”精神世界的成长。
D.本篇小说与《哦,香雪》有着相近的风格,语言充满诗意,故事跌宕起伏,不仅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
(3)第⑧段画线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先主薨于永安。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延熙六年,就迁为车骑将军,后假节。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串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十四年卒。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B.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C.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D.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薨,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B.孤,指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在文中指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C.枹鼓,指鼓槌和鼓,也可以用来借指战争,在本文中指用鼓槌敲鼓。
D.假节,指持节,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邓芝遇到先主,展现政治才能。他东汉末年入蜀虽未受厚待,但不久得到刘备赏识重用,官职得到升迁,执政清严。
B.邓芝出使东吴,不辱使命。他拜见孙权言辞恳切,打消了孙权的疑虑,分析吴蜀各有坚固的屏障,联合抗曹必能长久。
C.邓芝回访吴国,坦率真诚。他直言若并魏之后,臣子和士兵各尽忠节,两国战争将会开始,这和孙权的看法不谋而合。
D.邓芝临官忘家,为官清廉。他担任大将军二十余年,自己的衣食全靠公家供给,个人不治私产,离世时没有多余的资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②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串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
(5)邓芝第一次出使吴国时,向孙权指出投降曹魏的弊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观刈麦(节选)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注】①刈(yì),割。②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诗前两句中的“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B.杨万里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嘱托妻子:插秧尚未完成,喂养好家中的鹅儿和雏鸭。表现了农人劳作的繁忙。
C.白居易诗前四句写农人少有闲暇,小麦成熟时节愈加忙碌,既有对农人的赞美,也暗含了诗人对农人的怜悯。
D.白居易诗中的“惜”字用词精妙,农人在酷暑里珍惜夏日天长看似违背常理,实则写出了农人生活的辛酸贫苦。
(2)《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两句,与《观刈麦》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都描写了农民劳作的场景,但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四、默写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故地重游,不由回想起曾经岁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诗人写自己年老多病、羁旅漂泊、孤苦无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蔑视权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有人说,水是最好的,尤其是那些奔流不息的水。它们总在山与山对峙的峡谷和平川上要么平缓要么急急地经过。它们不舍昼夜永不回返地远程奔走着,直入海洋的怀抱。沿途,它们不断汇集两岸永不止息地涌流而下的雪水、雨水和泉水。亘古以来,雨雪泉水就像那辛勤朴质的拓荒者,在平坦的大地上开辟出渐深渐宽纵横交织的山谷。人类悄悄出现并植根于这些大山的皱褶中——那种令人感慨不尽的生命和生活之流正从谷底静静地流淌开来,这生命与生活的源泉啊!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
B.“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袁隆平青年时曾在湖南一所偏僻的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
D.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作“飞子”——管理员看了看,就把“飞子”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口吊了上去。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雨雪泉水”想到了“辛勤朴质的拓荒者”,重在表达作者对拓荒者们勇于开拓精神的由衷赞美。
B.“雨雪泉水就像那辛勤朴质的拓荒者”一句,作者把“雨雪泉水”比作“拓荒者”,形象生动、新颖别致。
C.本句与“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意蕴不尽相同。
D.作者从普遍的“水”聚焦到“雨雪泉水”,看似写“雨雪泉水”,实则表达了对“水”滋养生命和生活的赞颂。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不能改写成“生命与生活的源泉,正是那令人感慨不尽的生命和生活之流,正从谷底静静地流淌开来!”为什么?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9月19日上午,以“美好生活·守望相助”为主题的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展区拉开帷幕。本届大展分别在平遥柴油机厂、平遥县衙博物馆举行,共设展览、交易、评选三大板块。本届大展突出时代性,主要推出“决胜脱贫攻坚战图片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图片展”,充分展现党领导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迈向小康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六、写作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国际粮食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求自保,纷纷出台限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政策,加之蝗灾、洪涝等极端天气因素影响,粮食安全及短缺问题日益严峻。
材料二:
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量14281万吨(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24.2亿斤),增长0.9%。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材料三: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发言稿,倡议大家“节约粮食,你我有责”,并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C
D
(4)①青年人应该有进步的思想,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青年人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要有使命感;
③青年人应该有毅然独立的品格,保持理性克制,能够艰苦奋斗;
④青年人应该提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使批判与建设相得益彰。
(5)①总说李大钊青春思想的来源及内容;
②具体阐释青春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③论述青年人的使命以及他们如何完成使命;
④总结青春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分析论证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选项表述有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表述为“‘青春中华’‘中华再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思想的本源之一,是中国梦历史逻辑生成的重要起点”。
(2)C项,“是为了证明在思想禁锢的时代批判精神难能可贵”说法有误。材料二中提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哥白尼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仅仅有‘批判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建设心态’”。
(3)D项,“有人却认为企业献爱心背后存在利益交换”并没有表现出“建设心态”。
(4)细读两则材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李大钊的青春思想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青春宇宙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国家观”“在传统中国与‘现代性’中国的张力中,唯有进步才能成就现代国家,进步是思想上的先进和实践中的推进”分析可知,青年人应该有进步的思想,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这些主张,唤起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担当,深化了青年个体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建立起青春个体与青春中华之间的有机统一”分析可知,青年人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要有使命感;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青年必须具有毅然独立之品格……青年要保持理性克制……在《现代青年的活动方向》中,他希望青年养成艰苦奋斗之风……”分析可知,青年人应该有毅然独立的品格,保持理性克制,能够艰苦奋斗;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和最后一段“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分析可知,青年人应该提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使批判与建设相得益彰。
(5)细读材料一,第一段中“李大钊的青春思想,源自李大钊1916年赴日留学归国后,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阐述了李大钊青春思想的来源,“他系统阐发了建立在‘青春中华观’基础上的青年与民族重生、国家再造的关系,探索在建立现代国家过程中的青年担当及活动方向”讲明了李大钊青春思想的内容;根据“李大钊的青春思想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青春宇宙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国家观”等内容可知,第二段介绍了青春思想的内涵;第三段介绍了青春思想对青年思想的影响,如“广大青年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们担负起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的历史责任”;根据“在《晨钟》创刊号上,李大钊清晰阐明青春中华之创造即是青年之使命”“在《现代青年的活动方向》中,他希望青年养成艰苦奋斗之风,尊重劳动,体谅劳工疾苦,有成为新生活的创造者的志向和毅力”等内容可知,第四、五段论述了青年人的使命以及如何完成使命;第六段总结了青春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如“李大钊青春思想的伟大号召因百年来的青春践行愈加鲜活,其思想价值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存续、发展,焕发新的力量”。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
【答案】
B
D
(3)①营造了温暖的氛围;
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我”产生了和她交流的愿望;
③暗示了下文人物的心理开始由冷漠麻木向柔软转变。
(4)①少女时代的“我”见到“炸馃子的姑娘”内心震动、自卑又充满希冀,因为她新鲜的肤色、专注的眼光和愉快的操作,她的一切让“我”对美有一种莫名的渴望;
②搬家后过了几年,“我”见到“炸馃子的姑娘”,对少年时代的审美产生怀疑,因为她通红的脸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和疲惫烦躁的神情,让“我”备感失落;
③又过了几年,“我”见到“炸馃子的姑娘”,年近四十精神麻木,“我”想向她表示感激和赞美,希望唤回“我”心中她的美好形象;
④最后,“我”见到“炸馃子的姑娘”充满欣喜,因为她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和活泼妩媚的神情,让“我”坚信与陌生人交流会让平淡的生活充满魅力。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艺术特色(小说)
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说明‘我’评价美的标准提高了”错误,并不是“我”评价美的标准提高了,而是“炸馃子的姑娘”变了。
(2)D项,“本篇小说与《哦,香雪》有着相近的风格,语言充满诗意”错误,本文主要应用口语化语言,《哦,香雪》的语言充满诗意。
(3)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作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阅读文中画线句可知,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太阳的照耀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营造出了温暖的氛围;温暖的情景催发了“我”想要与女人交流的愿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女人的心理由冷漠麻木向柔软的转变作了铺垫,埋下伏笔。
(4)根据文章第③段“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第④段“唯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可知,少女时代的“我”看到纯净、专注的“炸馃子的姑娘”后,她的美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因为“炸馃子的姑娘”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让“我”对美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渴望。
根据文章第⑥段“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可知,搬家后过了几年,“我”再见到“炸馃子的姑娘”,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炸馃子的姑娘”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带着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这一切让“我”倍感失落。
根据文章第⑦段“又是一些年过去……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第⑧段“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可知,又过了几年,“我”见到不过四十来岁的“炸馃子的姑娘”,“我”想告诉她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因为“我”希望能够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唤回“我”心中她的美好形象。
根据文章第?段“不久……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第?段“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可知,最后“我”见到“炸馃子的姑娘”时,内心充满欣喜,因为“我”的赞美使她重新焕发生机,让“我”坚信与陌生人交流会让平淡的生活充满魅力。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A
C
(4)①(蜀汉和东吴)唇齿相依,共存共亡,进可以吞并天下,退可以势力相当分立相持,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②涪陵国人杀死都尉反叛朝廷,邓芝率军征讨,当即就杀死叛军的首领,百姓生活安定太平。
(5)投降曹魏的弊端是:①曹魏必然希望吴王入朝侍奉,最低的要求也要太子到曹魏去(当人质);②如果不听从就会以此为理由出兵征讨。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宗法礼俗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内容理解
【解析】
【参考译文】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是汉朝司徒邓禹的后代。汉朝末年进入蜀地,没有受到赏识和厚待。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好结交人才,就前去依附他。先主(刘备)平定益州之后,邓芝做郫县邸阁督。先主出巡来到郫县,和他谈话,深深感觉他有过人之处,于是提拔他做郫县县令,后又升为广汉郡的太守。他所在之处都清廉严整,很有政绩,调入朝廷升做尚书。先主在永安驾崩。丞相诸葛亮十分担心孙权听说先主突然去世的消息,恐怕他会另起异心,不知该怎么办。就派邓芝去和孙权敦睦邦交。孙权果然在犹疑(是否要改变外交政策),不肯立刻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晋见孙权,说道:“臣今天来也是想要为吴国效力,不仅仅是为了蜀国啊。”孙权这才见他,对邓芝说:“我诚心想和蜀国和睦相亲,但是担心你们国主年纪太小,国土狭窄而形势紧迫,让魏人有机可乘,不能自保,因此才犹豫的啊。”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据有四大州的土地,大王您又是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诸葛亮也是一时的人杰。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联合这两种长处。(蜀汉和东吴)唇齿相依,共存共亡,进可以吞并天下,退可以势力相当分立相持,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今天若想向魏臣服妥协,魏必然希望大王您入朝称臣,最低的要求也要太子进京侍奉。如果不听从他的命令,就寻找理由讨伐反叛,蜀国必然顺水推舟,见时机许可了就向您进兵。如此一来,江南的地方就不再属于大王您了。”孙权沉默了很久才说:“你说的话很对啊。”于是就主动和魏绝交,跟蜀连和,并派张温到蜀国回访。蜀国又派遣邓芝再度前往,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二位国君分别治理,不也是很快乐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没有两个国君,如果兼并魏国之后,大王您未能深切认识天命所归的话,双方的君主各自努力修德,臣子们各尽忠诚辅佐,将军擂动战鼓,那么,战争就又开始了。”孙权大笑说:“先生你的实在恳切,就应当是这样呀!”孙权屡次和邓芝互通音信,送给他很丰厚的礼物。延熙六年,朝廷就地升他担任车骑将军,后来又给他假节的权力。延熙十一年,涪陵国人杀死都尉反叛朝廷,邓芝率军征讨,当即就杀死叛军的首领,百姓生活安定太平。邓芝担任将军二十多年,赏罚分明而有决断,善于体恤部下士兵。他自己本身的衣食依靠公家供给,在朴素节俭方面毫不马虎,但始终不肯营谋私人财产,妻子儿女不能免于挨饿受冻,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下什么财物。延熙十四年去世。
【解答】
(1)“郫令”是“郫县县令”的意思,官职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迁广汉太守”的意思是“后又升为广汉郡的太守”,语意完整,其中“广汉太守”是官职名,中间不可断开,故应在“广汉太守”后断开,排除B项和C项。
故选A。
(2)A项,“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说法有误,正确的说法为: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3)C项,“这和孙权的看法不谋而合”错误。根据原文表述“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可知,孙权是想在并魏之后吴、蜀两国分治天下。
(4)①并兼:吞并,兼并。鼎足:比喻三者并立。此……也:判断句的标志。
②串:率领。枭:斩首示众。安堵:安定,安居。
(5)通读文本,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投降曹魏的弊端”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分析作答即可。根据“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可知,如果吴国投降魏国,那么魏国必然希望吴王入朝侍奉,最低的要求也要太子到曹魏去(当人质)。如果吴国不听从,魏国就会以此为由出兵征讨吴国,到那时候蜀国也会顺水推舟,见时机许可后攻击吴国,到时候吴国可能会亡国。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B
(2)①《插秧歌》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斗笠比作兜鍪,把蓑衣比作盔甲,形容农民插秧如同战士作战一样,紧张繁忙。②《观刈麦》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农人双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烈日灼烤的辛劳。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古代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喂养好家中的鹅儿和雏鸭”错误,应是“照管好家中的鹅儿和雏鸭”,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的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
(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中,“兜鍪”的意思是:古代战士带的头盔。此处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盔甲,借此形容农民插秧如同战士作战一样,紧张繁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意思是“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让劳动场面真实感人。
四、默写题
【答案】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登高(杜甫)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由“诗人故地重游,不由回想起曾经岁月”可推知答案。注意“峥嵘”的书写。
(2)由“诗人写自己年老多病、羁旅漂泊、孤苦无依”可推知答案。注意“作”的书写。
(3)由“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蔑视权贵之情”可推知答案。注意“摧”的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D
A
(3)①修改后的句子,句式简短,描写的对象虽然也是“水”,但表达情感的力度减弱了。②强调重点不同,原文强调“水”对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性;修改后强调“水从谷底静静地流淌开来”,跟原文语意不符。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赏析句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意思的转换。
A项,表示补充说明。
B项,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
C项,表示解释说明。
D项,表示意思的转换。
故选D。
(2)A项,“重在表达作者对拓荒者们勇于开拓精神的由衷赞美”错误,应是重在表达作者对水的永不停歇的精神的赞美。
(3)赏析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句子的语言、句式特点、修辞、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分析。本题中,原文运用长句的句式,表达的情感丰富充沛,而改句运用短句的句式,表达情感的力度减弱了。原文强调的是“水”对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性,而修改后的句子强调的是水“从谷底静静地流淌开来”,两者表达的重点不同,改句跟原文语意不符,无法达到原文的表达效果。
【答案】
2020年9月19日上午,以“美好生活·守望相助”为主题的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分两处举行,共设三大板块,突出时代性。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压缩新闻报道首先应注意保留新闻时间,本则新闻报道的时间是“2020年9月19日上午”;其次应说明新闻报道的主要事件,本则新闻报道的事件是“以‘美好生活·守望相助’为主题的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拉开帷幕”;接着根据“本届大展分别在平遥柴油机厂、平遥县衙博物馆举行,共设展览、交易、评选三大板块。本届大展突出时代性”等关键语句,提取此次摄影大展的重点信息,主要有“本届大展分两处举行”“共设三大板块”“本届大展突出时代性”;最后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即可,注意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限制。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发言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参考立意】
(1)面对粮食短缺应有危机意识,粮食丰收更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的传统在中华儿女的精神中血脉相连。
(2)面对粮食短缺要有危机意识,中国粮食安全有底气也要居安思危,容不得舌尖上的浪费,节约粮食,你我有责。
(3)面对粮食丰收,也要有危机意识,更要采取行动,节约粮食,你我有责。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