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
)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一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问题,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刚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一机一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网《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
材料二:
类别
特点
规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不详。
2G文本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至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话,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至2014年,用户达4.85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至2018年底,用户达11.7亿。
5G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率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由于4G技术可以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实现万物互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能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带来的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诟病。
(3)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开
锁
程奋只
民国初年,沧州城里出了个有名的开锁师傅,名叫王继业。王师傅开锁的本领极高,沧州城里没有他打不开的锁。
王师傅有一个徒弟,名叫小六,自幼聪明伶俐,学艺十年,学得一手开锁的好本领。王师傅开锁全凭手上的感觉,小六开锁却全靠一双耳朵,他那耳朵异常机敏,开锁的时候把耳朵贴在锁上,锁孔里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开锁也就易如反掌了。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
有一天,王师傅对小六说:“小六,你开锁的本领已在师父之上,师父教不了你了。”小六听闻此话,嘴上不说,心中却暗喜:我终于可以自立门户了。王师傅继续说:“只是为师还有一事,二百里外有座香积寺,寺内有一把古锁,三十年来无人能够打开,我也不曾打开,你要是能打开此锁,那天下再也没有你打不开的锁了。”
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
于是,小六日夜兼程,赶到香积寺后见到了方丈,说明了来意,方丈亲自把小六带到一间密室前,说自从三十年前他不慎把钥匙落在密室中后,此锁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小六抬眼观看,密室的门上果然有一把巨锁,而且这巨锁是镶嵌在石门的凹槽中的,像一把巨大的门栓。小六不禁一惊,等到他把铁丝探入锁孔,心中更是惊讶,原来那锁看上去笨重厚拙,实际上锁孔里有复杂的机关,小六足足用了两炷香的工夫,终于听到“啪嗒”一声,锁开了。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
这时方丈推门进入密室,去寻找钥匙。站在外面的小六抬眼一看,只见密室内堆了一地的银元和银子,顿时惊坏了。不一会儿,方丈拿着钥匙出来,把石室的门一关,那把大锁竟自动关闭了。
方丈拿出一点银钱酬谢了小六,见天色已晚,让人给小六收拾出一间空房,并安排斋饭。小六吃完饭,就早早歇了。可他躺在床上,满脑子里都是那白花花的银钱,心想,要是自己悄悄拿来一些用,应该不会被发现吧?就这样,小六动了邪念,等到夜半三更,他偷偷来到密室前,打开巨锁,潜入密室,用一个布袋胡乱装了大半袋银钱,正准备返回,却怎么也找不到门,也找不到锁。原来刚才小六进来时,怕被别人发现,就顺手把门关上了,谁料这个密室的门一旦关上,就再也无法从里面打开了。小六在黑暗中打亮火石。仔细观察,这个石室四壁空空,只有室顶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他连忙冲着这个小洞大喊救命,可喊破了喉咙也没见人来。这下小六绝望了,才想起师父平日里常说的“学艺先修德”,只是自己心浮气躁,哪里听得进去,这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小六也不知道在密室里困了多久,只觉得饥渴难忍,到后来神智都不清了,昏死了过去。
等小六醒来,已经在一间明亮的屋子里了,旁边坐着师父和方丈,师父表情严肃,方丈却仍是微笑,他看着小六,慢慢讲了一段故事。
原来这香积寺素来香火旺盛,但也时常引来盗贼,为了防盗,多年前,方丈命人修筑了这个坚固无比的石室,石室四面密闭,只有一扇石门可以进出,石门配以巨锁,唯一的一把钥匙由方丈亲自保管。这石室在建造上还颇费了一番苦心,石门一旦关上,就自动上锁,只能从外面开锁进入,这样即使贼人进入石门,只要他关上了门就无法逃脱。本来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谁料千防万防,家贼难防,三十年前,竟有一个小沙弥,趁方丈外出讲禅,半夜偷出钥匙,打开石门潜入密室,却被困在石室中,方丈回来发现钥匙被盗已经是三天以后了,他透过小孔看到那小沙弥已经昏死在石室中,方丈怕出人命,命人砸锁救人,可费了半天工夫都没砸开巨锁。
也是那小沙弥命不该绝,当时恰好沧州城有名的开锁师傅王一康来香积寺祈愿,听闻此事连忙赶来帮忙。救出小沙弥后,方丈为了表示感谢,拿出银钱作为酬谢,可王师傅不仅分文不收,还让方丈为了安全,重新换一把锁。可方丈还是决定不换锁,而且为了防止钥匙再次被盗,干脆把仅有的一把钥匙也故意丢在密室之中,反正已有能开此锁之人了。
再说那个小沙弥,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也算是大悟了,可是庙里有规矩,他还是被逐出了庙门,小沙弥本就是个孤儿,王一康看他可怜,又见他是真心悔悟,于是就收他为义子,取名继业。王继业跟着王一康学艺二十年,得到了他的真传。十年前,王一康去世,临终前告诫王继业:“学艺先修德。”
不久,王继业也收了一名徒弟,这就是小六。小六聪慧异常,是一块好料,就是鬼点子多,心不实。王继业怕他有了这门手艺却不走正道,反而为害一方,为这事,王继业没少操心。
再说这香积寺里的密室,自从三十年前再次锁上,就再也没有人打开过,一年一年的香火钱从密室顶上的小洞投下去,积攒下来,因此才有了满地的银钱。今年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政府的赈灾粮又不够,所以方丈决定打开密室,将里面的银钱全部取出,救济天下苍生,这才写信给小六的师父王继业,让他前来开锁。接到方丈的信,王继业想,正好借这个机会,试一试小六,借开锁之名,看看他的心术正不正,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
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运用侧面描写,交代了小六手艺精湛,为下文师父叫他去香积寺开锁作铺垫。
B.文中的“锁”既是各种门锁,也是心灵之锁,又是故事情节的连接点,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
C.方丈写信叫王师傅去开锁,但王师傅却借开锁试探小六,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王师傅的用心良苦。
D.王师傅和小六有相似的经历,二者的形象相互补充,但小说借方丈之口讲小沙弥的故事,客观冷静,发人深省。
(2)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多次交代香积寺的密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这句话包含着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B.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C.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D.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在位只有一个年号。
D.“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自幼刻苦,学习自觉。他被同族堂兄抚养长大,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
B.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极论宫市的弊端,皇上不听取,他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很有才能,颇受赏识。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也很欣赏他。
D.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尽管裴均之子平凡鄙陋,但仍对其子很友好,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②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三、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绝大漠: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②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久凋零”写出诗人被弃置已久的失落,“未勒名”点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
B.颔联借助典故,表现出诗人报国杀敌的决心,同时劝慰同僚不要为自己担心流泪。
C.颈联中“一”与“万”的强烈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
D.此诗有别于从个人遭际出发的感怀诗,立足于报国之志未酬,更具崇高壮烈的色彩。
(2)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姓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符号,也是跟随一生的形象标签,在起名上求新求变、追求个性,_______________是人之常情。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仅仅因为名字中有生僻字就买不了车票、办不了电话卡,在公共服务上处处碰壁,这样的“窘境”是时候改变了。不仅如此,生僻字还是_______________的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字都记录着一段汉字的历史,传递着文化的印记。用起名的方式来传承这种文化,不失为一种令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
也别小看了人们对生僻字的接受能力,不久前,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红遍网络,这首歌_______________了70多个生僻字,串联成一首歌,一时引起无数网友学唱。不仅如此,各个领域的网友还_______________地改编了法律版、地学版、乐高版等等版本的《生僻字》,玩得不亦乐乎。让人不得不感慨:高手在民间啊!由此可见,(?
?
?
?
),只要方法对了,就能让人们对生僻字产生兴趣。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生僻字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B.网络的传播力确实不可小觑
C.民众的接受力真是大有可为
D.民间的创造力的确令人刮目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来?
?
渊源流长?
?
收集?
?
津津有味
B.固然?
?
源远流长?
?
搜集?
?
津津有味
C.本来?
?
源远流长?
?
收集?
?
饶有兴致
D.固然?
?
渊源流长?
?
搜集?
?
饶有兴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用生僻字起名虽然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
B.用生僻字起名虽然并不值得鼓励,但这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
C.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并不值得鼓励。
D.虽然用生僻字起名并不值得鼓励,但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对于一样事物会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①_______________,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各自的功能不一样。出于实际价值的需要,多数人会注重实用的态度,少数人会有科学的态度,人们最缺的是审美的态度。培养审美的态度,②_______________,却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③_______________?最重要的是学会超越实用需求,依靠形象和直觉获得美感的经验。
?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六、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种德行,奢侈是一种恶行。“俭以养德”,通过节俭的生活来培养道德品质,是自古至今都被倡导的人生之道。古人认为俭有四利: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认同节俭生活,不愿意节俭。有的说:“过去中国穷,所以提倡节俭,现在国家富裕了,还节俭啥?”有的说:“我花自己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碍别人啥事了?”有的人说:“大家都浪费,我何必装节俭?”也有的说:“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倡节俭岂不是抑制经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身边也确实不乏生活奢侈的现象,尤其今年全球疫情的发生,使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新的时代,仍要节俭,反对浪费”,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C
C
D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概念不全。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
B项,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D项,说法绝对。“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于文无据。
故选C。
(2)C项,曲解引用的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3)D项,“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表述绝对。
2.
【答案】
C
A
(3)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即万物互联,因此5G时代被称为“物联网时代”。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①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②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③破除藩篱,交流互通;④拥抱合作,互利共赢。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探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依据材料二可知,3G就可以传输视频了。
(2)B项,变未然为已然,材料三的表述为“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C项,“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错误,材料三的表述为“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项,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不是5G技术,而是对中国的5G进行臆断和凭空指摘。
故选A。
(3)第一问,结合材料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一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问题,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一机一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等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第二问:依据材料一“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可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依据材料三“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可知,应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依据材料三“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可知,我们应破除藩篱,交流互通;拥抱合作,互利共赢。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
【答案】
C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是小说的窗口,窥视灵魂,洞察人性;③连接“开锁”的故事和“小沙弥”的故事,增强情节的曲折性。
(3)①小六听了方丈讲的故事,内心受到了震撼;②“泪”折射出他对师父的感激和对自己行为的悔恨,使他开始正视自我;③“泪”使他觉醒,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是“学艺先修德”。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赏析情节安排
体会语句含意(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对比手法”有误,应是“照应手法”,暗示故事结局具有巧合性。
(2)解答此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小六开锁的故事是发生在香积寺,由“于是,小六日夜兼程,赶到香积寺后见到了方丈……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可知,“香积寺的密室”是故事的发生地;由“可他躺在床上,满脑子里都是那白花花的银钱……他偷偷来到密室前,打开巨锁,潜入密室”可知,密室里的银钱是人性的试金石;由“等小六醒来,已经在一间明亮的屋子里了,旁边坐着师父和方丈,师父表情严肃,方丈却仍是微笑,他看着小六,慢慢讲了一段故事”可知,小六开锁、潜入密室偷银钱、听小沙弥的故事都由香积寺密室连接,因此,“香积寺的密室”在结构上连接了故事情节,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作答本题时,要深挖“泪”的内涵:小六之所以流泪,是因为方丈讲的故事触动了他的心灵,由“接到方丈的信,王继业想,正好借这个机会,试一试小六,借开锁之名,看看他的心术正不正”可知,小六听了方丈讲的故事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促使他反思自我;由“这下小六绝望了,才想起师父平日里常说的‘学艺先修德’,只是自己心浮气躁,哪里听得进去,这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可知,小六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正视自身的问题,逐渐走向觉醒,开始感激师父的恩情;小六慢慢觉醒后,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C
B
(4)①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正派(或坚定端正),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
②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他的字。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古代官职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长大。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正派(或坚定端正),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他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李愬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解答】
(1)“累”是“屡次,多次”的意思,“累被摈黜”指韩愈多次被朝廷排挤贬黜,应在“累”的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逾岁”意为“过了一年”,作“转考功郎中”的时间状语,应在“逾岁”前面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2)C项,“每位皇帝在位只有一个年号”错,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B项,“皇上不听取,他大为生气”张冠李戴,由“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可知,应该是皇帝大为生气。
(4)①发言:说话。坚正:专一正派,坚定端正。拙:不擅长。
②近者:近日。省:探望。饯:送行。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B
(2)①照应标题。尾联回笔写眼前诗人闲泊水村,照应标题。②以景结情。写诗人听到荒寒的汀州上新雁的声音,营造了寂寥的氛围。③对比,孤寂的现实与前三联中抒发的报国情怀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凄凉之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劝慰同僚不要为自己担心流泪”错误,颔联的下句,诗人借助典故,表达了对那些高居庙堂的官员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无为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2)“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的意思是“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这是诗人写眼前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属于以景结情,借助荒寒汀州上新雁的声音营造寂寥的氛围,借象表意,间接抒情;尾联中写自己泊船江湖,卧听雁鸣,孤寂无聊,而前三联却展现报国杀敌的情怀,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凄凉;诗歌标题是“夜泊水村”,而尾联就是写诗人闲泊水村,可见尾联点破诗歌题面,照应标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四、默写题
【答案】
(1)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依据“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可推知答案。注意“博”“省”的正确书写。
(2)依据“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可推知答案。注意“羞”“谀”的正确书写。
(3)依据“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可推知答案。注意“澹”“竦峙”的正确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A
C
B
【考点】
语境填句
成语的使用
词语辨析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第二段描述的对象是“生僻字”,结合括号后的“只要方法对了,就能让人们对生僻字产生兴趣”可知,该处要选择的句子的主语也应该是“生僻字”而不是其它,所以此处应填写“生僻字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才能更好地与上下文衔接。其它三项的主语分别是“网络的传播力”“民众的接受力”“民间的创造力”,在语境中都是错误的。
故选A。
(2)固然:先承认某个事实,引出下文转折。本来:即由本而来。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先天本有的、唯一之不变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指原来,向来;原先;先前。语境说的是在起名上求新求变、追求个性,是人之常情。这句话并没有转折之意,所以选用“本来”。
源远流长:意为历史悠久,通常与“文化”“友谊”等搭配。渊源流长:“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如“历史渊源”“家学渊源”。语境强调的是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所以选用“源远流长”。
“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侧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需到处寻找的事物。语境强调的是《生僻字》这首歌曲中70多个生僻字是现成的字,所以选用“收集”。
饶有兴致:指很有兴致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津津有味: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致。只能单独作谓语。语境中有宾语“法律版、地学版、乐高版等版本的《生僻字》”,所以选用“饶有兴致”。
故选C。
(3)语段强调“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所以排除A、C两项。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之后,所以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①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②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③怎么养成美感的态度呢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实用”对应“善”,“美感”对应“美”可知,“科学”应该对应“真”,故①处应填“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根据“多数人会注重实用的态度,少数人会有科学的态度,人们最缺的是审美的态度”“却可以‘免俗’”可推知②处可填“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最后一句说的是养成美感态度的关键,结合问号可推知,③处可填“怎么养成美感的态度呢”。
【答案】
中英联合考古研究发现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压缩语段题需要先提取关键性信息,然后将关键信息组织成句,贯通语意。语段介绍了一项研究内容,参与研究的主体是“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和“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研究结果表明中欧陶瓷贸易始于唐代,而由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的结论。综合上述分析,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演讲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旨在考查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价值观,设置了具体的写作背景“新时代”,论述必须在这一写作情景的限制之下展开。节俭自古以来便是中华传统美德,脱离了“新时代”大谈节俭的重要性是没有意义的。另外,对“节俭”这一概念的定位要准确,即节俭是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的传统美德,而不是需要树立的“新风”。对概念的正确定位可体现出思维品质,而所提“希望与建议”可以体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
【参考立意】
①世殊时异,节俭不移。
②共筑富强梦,节俭不可抛。
③赞节俭之风,歌时代之魂。
④以节俭奏曲,为时代发声。
⑤青春逢盛世,节俭彰美德。
⑥俭以养德,奏时代弦歌。
【偏题立意】
①反对铺张浪费,树立节俭新风。(节俭是传统美德,而不是“时代新风”)
②勿以俭小而不为。(没有体现出“新时代”的写作背景)
③节约为本,反对铺张。(将核心词“节俭”偏离为“节约”)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