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初中化学鲁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初中化学鲁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9 16: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
内容和学情分析:
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饱和和与不饱和溶液,对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一定的水中,如果糖一但加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学习建议:
通过实验探究概括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明确探究实验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ml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
硝酸钾、蔗糖、熟石灰、蒸馏水。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
【投影】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见附件1)
一、导入新课:
听故事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笑了,好似有过与“小花熊”相似的经历。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3-3
现象:①5g
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
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
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件2)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
听故事,体会,感觉似曾相识
几个同学笑着回答“是”
有回答:“是溶解不了了”
观察实验,体会思考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
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完成练习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解释疑解惑明确认识
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现象归纳获得结论和概念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
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3-2”
【巡视】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反馈检查】1.三步操作分别产生怎样的实验现象?
2.又说明什么问题?
【获得结论】引导学生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点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大的,但有少数物质(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反而降低的。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件3)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二
思考
阅读:实验探究3-2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
体会理解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让学生对温度对物质溶解量的影响有完整的认识
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拓展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人们常说某个溶液很“浓”或很“稀”,这里的浓溶液是不是就一定是指饱和溶液;这里的稀溶液是不是指的就是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人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设疑】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点拨】1、对于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对于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件4)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三
思考讨论:应该不是吧!
观察实验
思考
思考讨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间的关系是:
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
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
通过研究清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深化学生对结论的掌握运用
【学会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从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提高了哪些能力角度谈谈今天的收获。
(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思考
回顾,纷纷举手
1.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2.知道了如何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更加清晰调理
【投影】附件5:课中检测
1.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2.20℃时,往2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C、同温下,某固体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另一种固体的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
B、饱和溶液升温时都变为不饱和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其溶液的浓度最大。
4.如图,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则
四个圆相交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溶液的集合:
A

B

C

D

答案:1.AC
2.A
3.D
4.饱和的浓溶液;不饱和的浓溶液;饱和的稀溶液;不饱和的稀溶液
教学反思:
1、满意之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释疑解惑,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节课利用“探究发现,深化探究,拓展探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实验,引领学生一层层的去发现问题,分析现象,获得结论,形成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失误不足: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探究结果好坏的重要保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分工合作,交流共享。由于学生程度差别较大,且又是下午第一节课,使得各小组实验进度参差不齐,影响到了整体的教学进度。
3、优化思路:针对分组合作不利,学生参与度不足,后续教学可通过合理分组,优、中、后均衡搭配,及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让所有学生都具体、可完成的任务等办法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