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1·湖南怀化期末)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观察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原区域的扩展等,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项;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不符,排除A项;华夏的崛起与兴盛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排除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3.(2021·四川泸州二诊)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 )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并结合理学特点可知,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故选A项;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术,促使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
4.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黄帝内经》
A.职业道德 B.文化教育
C.治国理念
D.军事策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君子进德修业”指的是君子要提升道德,建立功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的是君主要修身正己、自我节制;“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指的是将领要智、信、仁、勇、严集一身;“诊病不审,是谓失常”指的是医生诊病救人要详细周密。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四句话是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职业道德的要求,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君子、君主、将领、医生的道德要求,未涉及文化教育、治国理念、军事策略,故排除B、C、D三项。
5.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
历史概念: ?
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三纲五常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天人同构、道德源于上天、君权源于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解读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天人合一及其表现,与道法自然无关,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材料与格物致知无关,故D项错误。
6.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性格。下列认识符合这一性格的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特点,故选C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与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不符,排除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排除B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D项。
7.(2021·贵州遵义期末)汉代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
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答案D
解析材料“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体现的是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故选D项。
8.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 )
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
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
答案B
解析胡适认为首先要界定国粹和国渣,而且认为应当思考沿袭而来的制度风俗是否仍有价值,可见其主张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故B项正确;胡适并未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胡适并未主张大力弘扬传统道德礼仪,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反映胡适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故D项错误。
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深,这是汉化政策带来的影响,故C项正确。
10.(2021·山西朔州月考)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 )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嗜奇”和“尚诞”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故选D项。
11.
右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翻译的书籍大部分介绍西方军事、工艺、制造和机械、工程等,表明当时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故选C项;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的说法比较片面,且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早在洋务运动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已经开始关注西方,故排除B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技术的进步,社会科学思想对中国同样是有益的,故排除D项。
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20年9月”“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排除A项;材料“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关系,排除D项。
1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赞誉的是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促进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强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经济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朝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强调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14.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 )
A.世界大同说
B.东亚文化圈
C.政教合一性
D.儒学现代化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东亚文化圈,汉唐文化以强大的辐射力将东亚、东南亚的国家覆盖在中华文化之下,各国长期和平共处,并开展经贸往来,故B项正确。
15.
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东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答案B
解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是东学西传现象,不是西学东渐,故A项错误;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是启蒙思想家们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推动启蒙运动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虽反映了东学西传现象,但其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贞观政要》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续 表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1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2)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益于治国理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7.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等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论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编译《四洲志》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
战争
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5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和欧洲先进的科技、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
示例二
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示例三
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初衷;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情况,主要涉及传播基督教、欧洲先进科技、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概况,主要涉及的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其次提取信息,可以从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等角度分析。再次是对信息进行说明论述,可以从背景、目的、时代要求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
7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1·湖南怀化期末)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3.(2021·四川泸州二诊)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 )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4.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黄帝内经》
A.职业道德 B.文化教育
C.治国理念
D.军事策略
5.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
历史概念: ?
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三纲五常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格物致知
6.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性格。下列认识符合这一性格的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7.(2021·贵州遵义期末)汉代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
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8.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 )
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
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
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10.(2021·山西朔州月考)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 )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11.
右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1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14.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 )
A.世界大同说
B.东亚文化圈
C.政教合一性
D.儒学现代化
15.
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东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贞观政要》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续 表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1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6分)
17.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等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论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编译《四洲志》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
战争
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5分)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