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0·四川德阳测试)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号和“明德慎罚”的思想;春秋战国“非杨即墨”;从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
B.古代法治思想的演变
C.神权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远的传统
答案B
解析由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西周“明德慎罚”思想、春秋战国“非杨即墨”、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可知,我国自古以来注重以法治国,这一变化历程反映了我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演变,故选B项;题干中法治思想的演变不能反映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官僚政治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表明我国的法治具有久远的传统,而非德治,排除D项。
2.(2020·江西赣州模拟)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发生“兄弟争财的案件”后,郡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以及两兄弟“感悔”,说明在调解民事纠纷时,主要是以品德去教诲人,故选C项;题干中的现象反映的是郡太守“积极有为”,不是“无为而治”,排除A项;题干中的案件是两兄弟的“争财”案件,不涉及宗族的利益,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处理两兄弟“争财”案件的结果是“兄弟感悔”,不能过度推论为“司法制度趋向完备”,排除D项。
3.《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尊华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国”的心态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
答案C
解析唐律规定外国人“同类自相犯”,依外国法律处理;外国人与中国人相犯,则依据唐律处理,这反映出唐朝在尊重各国法律的基础上重视唐律对外国人的管理,这是唐朝强大和开放的表现,故C项正确。唐朝尊重各国法律,这不是尊华鄙夷、“天朝上国”的心态,排除A、B两项。材料未体现农耕文明的包容性,故D项错误。
4.《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 )
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
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拿赴京来”是针对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而实行的,所以《明律》中的规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项符合题意。
5.清人陈元龙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伤须眉之陷溺,悼脂粉之痴迷,戏著妒律”,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妒律》的写作是( )
A.对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的不满
B.对贞节烈妇行为的间接表彰
C.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
D.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不能看出妇女地位提升及作者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与贞节烈妇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可知其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故C项正确;材料与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
6.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 )
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
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
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
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
答案A
解析由“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和“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可知程颐主张德刑并重,故本题选A项。
7.下表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据此可知( )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
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
审
员
审
判
员
产生
方式
有罪
票数
无罪
票数
死刑
票数
反对
死刑
票数
对神不
虔敬和
蛊惑
青年
6
000
人
501
人
抽签
举手
一
审
制
281
票
220
票
361
票
140
票
A.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D.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表格可知,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审判结果展示等均符合当时雅典的民主程序,结合所学知识,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大力提倡民主的,故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故A项正确。
8.(2020·广东湛江检测)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破产法以债务人的人身作为责任手段,导致发生债奴甚至杀害债务人的残酷现象。凯撒大帝颁布法律,放弃了破产惩罚论,采用实物抵债,命令债务人通过让与自己的全部财产满足债权人。这一变化表明,罗马法( )
A.将诚信的原则融入法律条例
B.渗透了自然法的思想理念
C.解决了平民和贵族间的矛盾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以债务人的人身作为责任手段”“命令债务人通过让与自己的全部财产满足债权人”这种变化体现了罗马法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人文主义精神,渗透了自然法的思想理念,故选B项;材料中仅涉及债务关系,无法代指诚信原则,排除A项;平民和贵族都有可能成为债权人、也可能成为债务人,材料中规定债务纠纷的处理办法无法体现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凯撒大帝的立法是对原有法律的理性修正,而非具有主观随意性,排除D项。
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
A.遵循私法至上
B.重视诉讼程序
C.注重诉讼诚信
D.崇尚科学理性
答案C
解析材料“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说明罗马法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是遵循私法至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诉讼程序,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注重诚信的理念而非科学理性,故D项错误。
10.1701年英国制定《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一规定( )
A.表明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B.反映国王行政权得到扩大
C.反映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说明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可知君主权力由议会制定的法律赋予,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是议会至上原则的体现,故选C项。英国王位世袭制没有废除,排除A项;材料只规定王权由法律赋予,没有涉及行政权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易中天指出,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
A.说明美国制度不断创新
B.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
C.强调1787年宪法不完善
D.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自颁布以来没有改动,这说明美国宪法相对稳定,B项正确;美国自成立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可知,没有评价其是否完善,C、D两项错误。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
C.总统有权制定或废除法律
D.参众两院拥有同等的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反映了总统对参众两院通过的法律有监督权,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故A项正确。
13.(2021·江苏苏州调研)荷兰宗教改革过程中,北部诸省的多数人为加尔文教派,与天主教派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发生冲突,荷兰人反对菲利普干涉他们所认为的国内事务,最终导致长年的战争。1609年,北部诸省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获得独立。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
C.导致了欧洲地区战争不断
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材料“荷兰人反对菲利普干涉他们所认为的国内事务,最终导致长年的战争。1609年,北部诸省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获得独立”,表明荷兰宗教改革过程中,北部诸省获得了独立,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
14.(2020·四川绵阳模拟)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 )
时间
表现
1980年
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
1982年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
20世纪
90年代
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我国对宪法的修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法的作用得到重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民主与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强化,故选B项。
15.十届全国人大列入规划的立法项目共76件,审议106件草案并通过了100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件行政法规作出修改。这些举措( )
A.表明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完成
B.表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卓有成效
C.推动了立法机构多元化发展
D.有利于民主法治体系的完善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十届全国人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的法治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民主法治体系的完善,故选D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巨大,目前还未完成,故排除A项;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指的是城市居委会和农村的法治建设,排除B项;中国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不是多元化发展,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2020·广东顺德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制定并实施。《法国民法典》共2281条,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二(10)班李华同学准备在历史课上向同学们介绍《法国民法典》,为此,他搜集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书影及内容节选: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146条 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23条 凡未被法律宣告为无能力之人均得订立契约;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材料二 在民法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它差不多完满地表现了马克思称为商品生产的那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以致这部法国的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如果要研究《法国民法典》,以上哪则材料史料价值更高?请说明理由。(5分)
(2)综合本题信息,结合所学,写作一则《法国民法典》简介。(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全面,150字左右)(20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
理由: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法国民法典》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
(2)简介: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拿破仑政府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内容丰富、条文清晰、语言简洁;继承了罗马法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法国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法国大革命反封建反特权的成果;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提出法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化。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法律的理性主义是人权自由的保障。
阐述:孟德斯鸠以法律中的理性主义论述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律既保障人权的自由,也限制人权的自由,这种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真正保证了自由和平等的实现。如美国1787年宪法既规定了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权力,同时又对三者的权力进行了法律限制,从而真正保障了三者权力的自由行使。
示例二
论题:法律与人权自由应是动态的。
阐述: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律和人权自由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人权自由的内涵与范围也都应发生变化。如近代英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君主立宪制,但这种制度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逐渐形成的;同时英国人权自由的范围也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民主改革而最终扩大的。所以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
1
-第三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0·四川德阳测试)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号和“明德慎罚”的思想;春秋战国“非杨即墨”;从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
B.古代法治思想的演变
C.神权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远的传统
2.(2020·江西赣州模拟)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3.《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尊华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国”的心态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
4.《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 )
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
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5.清人陈元龙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伤须眉之陷溺,悼脂粉之痴迷,戏著妒律”,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妒律》的写作是( )
A.对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的不满
B.对贞节烈妇行为的间接表彰
C.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
D.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
6.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 )
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
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
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
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
7.下表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据此可知( )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
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
审
员
审
判
员
产生
方式
有罪
票数
无罪
票数
死刑
票数
反对
死刑
票数
对神不
虔敬和
蛊惑
青年
6
000
人
501
人
抽签
举手
一
审
制
281
票
220
票
361
票
140
票
A.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D.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8.(2020·广东湛江检测)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破产法以债务人的人身作为责任手段,导致发生债奴甚至杀害债务人的残酷现象。凯撒大帝颁布法律,放弃了破产惩罚论,采用实物抵债,命令债务人通过让与自己的全部财产满足债权人。这一变化表明,罗马法( )
A.将诚信的原则融入法律条例
B.渗透了自然法的思想理念
C.解决了平民和贵族间的矛盾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
A.遵循私法至上
B.重视诉讼程序
C.注重诉讼诚信
D.崇尚科学理性
10.1701年英国制定《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一规定( )
A.表明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B.反映国王行政权得到扩大
C.反映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说明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11.易中天指出,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
A.说明美国制度不断创新
B.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
C.强调1787年宪法不完善
D.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
C.总统有权制定或废除法律
D.参众两院拥有同等的权力
13.(2021·江苏苏州调研)荷兰宗教改革过程中,北部诸省的多数人为加尔文教派,与天主教派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发生冲突,荷兰人反对菲利普干涉他们所认为的国内事务,最终导致长年的战争。1609年,北部诸省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获得独立。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
C.导致了欧洲地区战争不断
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14.(2020·四川绵阳模拟)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 )
时间
表现
1980年
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
1982年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
20世纪
90年代
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15.十届全国人大列入规划的立法项目共76件,审议106件草案并通过了100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件行政法规作出修改。这些举措( )
A.表明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完成
B.表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卓有成效
C.推动了立法机构多元化发展
D.有利于民主法治体系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2020·广东顺德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制定并实施。《法国民法典》共2281条,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二(10)班李华同学准备在历史课上向同学们介绍《法国民法典》,为此,他搜集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书影及内容节选: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146条 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23条 凡未被法律宣告为无能力之人均得订立契约;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材料二 在民法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它差不多完满地表现了马克思称为商品生产的那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以致这部法国的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如果要研究《法国民法典》,以上哪则材料史料价值更高?请说明理由。(5分)
(2)综合本题信息,结合所学,写作一则《法国民法典》简介。(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全面,150字左右)(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提出法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化。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