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高一语文:1.1 沁园春 长沙 精品课件(人教版必修1)
新课博览
1918年4月,一帮志同道合的青年聚集在蔡和森家里,酝酿已久的新民学会终于正式成立。萧子升被选为总干事,毛泽东与陈书农为干事,一个进步的青年团体正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1918年4月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五个月后,一年以后,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今天,19岁的青年很难走出家庭的庇护,而20世纪初,一群青年咏长夜,攀北斗,书翻千秋史,举臂托飞舟,由此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大幕。
如今的社会,如今的江山,谁还能意气风发、雄姿英发地对天长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主沉浮!
新知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反复朗读,然后背诵。
?能力目标
1.抓住诗中意象特点,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诗歌主旨。
2.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情景交融、对比等)。
3.通过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词意。
?情感目标
领略一代伟人博大向上的情怀,正确树立自己崇高的志向,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课前自主预习·导与学
课后知能提升·练与悟
课堂名师点拨·思与用
新课全景预览
基础全面落实
文本全程解析
写法全新借鉴
阅读全优选粹
训练全程跟踪
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作品 代表词作有《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忆秦娥 娄山关》《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 六盘山》《采桑子 重阳》《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评价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从橘子洲头蔓延开去
某道台考一个小孩,出上联“小学生蓝衫扫地”,令对下联。孩子随口对答:“老大人红顶冲天。”道台惊讶不已。这个孩子名叫袁吉六,长大后对古文研究苦心孤诣,成为湖南教育界的名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曾经向他学习古文。袁吉六死后,毛泽东亲笔为其题写墓碑。
在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那个穿长衫、戴瓜皮帽的倔老头,一副清朝遗老的样子,不苟言笑,难以接近,惩罚毛泽东在屋檐下淋雨站了一夜,最后以藏书相赠的就是袁吉六。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B项,“慕”读“mù”;C项,“醇”读“chún”;D项,“壑”读“hè”。
答案:A
(2006·广东高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竣工 缜密 水蒸气 寸草春晖 漫山遍野
B.沧桑 销蚀 势利眼 卑恭屈膝 瑕不掩瑜
C.犒赏 装帧 水龙头 纷至沓来 民生凋蔽
D.毕竟 旋律 侯车室 摩拳擦掌 天崩地坼
解析:B项,“卑恭屈膝”应为“卑躬屈膝”;C项,“民生凋蔽”应为“民生凋敝”;D项,“侯车室”应为“候车室”。
答案:A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解释
1.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2.书生意气:文中指同学们意气奔放。
(二)词语辨析
1.寥廓·辽阔
例句 ①“请通报出舱活动完成情况及身体状况!”“神舟七号报告:01、02出舱活动完成情况正常,感觉良好,完毕。”这句铿锵有力的声音在 的宇宙,穿越了茫茫太空,传进飞控大厅,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传遍世界的万水千山。
寥廓
例句 ②据金城市场五金二街经营户徐某介绍,由于我国地域 ,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
辨析 寥廓:指(天空等)高远空旷。辽阔:多指地域广阔,空间的宽广。
辽阔
2.遏制·遏止
例句 ①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预防和 重特大交通事故,宾阳县交警大队求真务实,适时部署了边远乡镇交通宣传大行动,把整治道路行车秩序的触角延伸到边远乡镇 。
②记者昨日获悉,为 学生视力不良的增长趋势,南京市部分学校近日开始试点推广新版眼保健操。
遏制
遏止
辨析 遏制:制止,控制。本词语一般用于“预防”性的语境中。
遏止:阻止。本词语运用于主动采取措施解决一些抽象的问题。
(2009·北京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2)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3)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_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解析:遏制:控制,制止,对象多是情绪、事态或某种力量;遏止: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此处应用“遏制”。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句中需要维持的是“不混乱”的情况,因此应用“秩序”。“擅长”和“善于”两者含义相同,但用法上有区别,“擅长”可不带宾语单独作谓语中心语,而“善于”则不行;此处用“擅长”“善于”均可。
答案:B
1.对应能力目标1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作者于
秋天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了
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有“ ”的精神。于是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 ”的问题。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
鱼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竞自由
意 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
“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品评“意象”有助于领会诗歌主旨。
2.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 ”,前
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意。忆“ ”引出下文的忆述。
3.下阕,一个“ ”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
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到
“粪土当年万户侯”句,刻画了一群
的青年形象,同时为下文“ ”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百侣曾游
峥嵘岁月
青春年少、风采
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恰
4.归纳: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眼前之景到追忆
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谁主沉浮
阅读《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1.对应能力目标2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
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景物描写角度
景物描写角度,即观察环境的视角,如远眺、近观、仰视、俯察等。
2.对应能力目标2 在描绘这幅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
图”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动静结合和点面结合的手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静景,是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是点。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方法: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宏观描写(面)、微观描写(点)、白描(粗笔勾画)、工笔(细致描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动静结合:就是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诗词一般是先采取静态描写,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写,就能生动活泼,形象感人。
3.对应能力目标3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有两个字用
得非常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击”在句中指飞得矫健有力,写出了雄鹰之矫健;“翔” 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
4.对应能力目标2 宋玉对秋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对秋是“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而作者为什么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奋发自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因为作者有着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需要结合毛泽东的胸怀回答)
鉴赏诗词的情景交融手法
本词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物我同一。作者咏来自寒秋的这勃勃生机,在于“竞”。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
解读:
所谓情景交融类诗词,通常是全诗字面上没有写人叙事的内容,更没有直接的感情表白,字面上全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描写景物的同时寄予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结果使全诗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情景交融类诗歌一般是选择一个一个的“景”组成一幅“画面”,然后,靠这幅“画面”说话,靠这幅“画面”传情达意。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并再现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指津:
找出诗中景(意象)→分析景(意象)本身的特点→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请你参考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训练全程跟踪]中的第8、第10题。
阅读《沁园春 长沙》的下阕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5. 对应能力目标3 “携来百侣曾游”中的“携”字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6.对应能力目标3 “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
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7.对应能力目标3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由此我们能想到哪些类似的名人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课借鉴: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首词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我们在写作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我们搬了新家》一文,作者在写房屋时,通过
逐层深入的对比,用房屋的今昔变化表现了家乡的变化。
通过对比能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鲁迅《祝福》一课中,一边是“祝福”,一边是祥林嫂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
通过小对比能显现大变化。在写作中,要善于抓住众人觉得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变化,让读者读后产生共鸣。
如《家乡巨变》中,作者写到家的变化,不在大事物处着墨,而从家里一些平常的家具及装饰中着笔,于平凡中突显特别,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对比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家乡的变化时,更多地把笔墨用在了刻画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的形象、性格的变化上,从而表达出作者悲凉的心情。
请以“我爱我的家乡”为题,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散文化语段,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爱我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但是每家门前挂着的红灯笼一样可以照亮行路;我爱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大超市,但是村落中散布的杂货店同样可以带来生活的滋味;我爱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大舞台,但是麦场空地上搭起的小戏棚同样可以引来
阵阵笑声。你看,飞机划过天空留下的痕迹,不正像父辈挥鞭扶犁在大地上翻开的新沟吗?
淳朴勤劳的家乡人,正在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图景!
经 典 片 断 对 照 译 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名家讲坛]
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会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经典片断]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
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
——《红楼梦》
[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洋洋洒洒五十二句的葬花词,是《红楼梦》诗词之中最绝妙、最被称道的篇章之一。它如泣如诉,泪和血凝,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少女的命运和个性融合在一起,成为独步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古人说:春女思,秋士悲。黛玉就是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拟就这首《葬花吟》,借花喻己,来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词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
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着!
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下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点亮心烛] 一个人须有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