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5 10:0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醉翁亭记
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
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号“文忠”,著《欧阳文忠公文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预习检查
请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正确读音
林壑 暝暝 伛偻 酒洌
佳肴 阴翳 觥筹交错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
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环绕、围绕
山谷
各个
茂盛的样子
特别,尤其
靠近
四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幽深秀丽

沿着山路走
建造
取名、命名
领略
寄托
心思、情趣



表递进,而且
称号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亭的周 边环境
琅玡山
醉翁亭
酿泉
环滁皆山
亭名由来
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第一段
——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移步换景、层层深入,极力烘托出醉翁亭周围景色的优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探胜索幽的兴致。
——两层设问,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作铺垫,全篇主旨所在。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说到那
雾气
昏暗
开放
茂盛、繁茂
聚拢

高爽
显露
穷尽
山水之乐——寄情山水
一日之景
四时之景
因而
云归而岩穴暝(暮——晦)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明)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水之乐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乐无穷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一天朝暮、一年四季的特点,描摹出醉翁亭周围山水的变化多姿,从而使作者的山水之乐达到“乐也无穷”的境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 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休息
打渔
来到
制造
清纯、清澈
摆设
伛偻:驼背, 指代老年人;
提携:搀扶、 带领,指代小孩子
断,止
各色各样
野味野菜
丝竹:代指音乐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颓然:醉醺醺精神不振的样子
游山之乐、宴饮之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人之乐
宴饮之乐
——醉翁亭旁滁人结伴游山,醉翁亭中太守饮宴尽欢,将先前沉醉于自然美景的山水之乐推进到与民同乐的境界
山水间的美丽景色
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
太守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
乐趣
跟随
遮盖
离开
以……为乐
记述

快乐
宴罢醉归
——卒章显志,点明太守不仅醉心于山水之乐,更在乎与民同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与民同乐
游罢醉归
乐-醉
禽鸟之乐
人之乐
太守之乐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 个字概括?
(1)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美”?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
一、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二、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2)课文那些地方写了“醉”?
山水而醉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乐”?
语言特色
整散结合。富有韵律感。如果下列句子变成整齐句式,那么会有什么感觉呢?
日出霏开,云归穴暝,晦明变化,山间朝暮,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山间四时。朝往暮归,四时不同,乐亦无穷。
“也”的运用
特别是21个“也”的运用.使得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
如果下列句子不以“也”作结,那么会有什么感觉呢?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要掌握的一些要点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非丝非竹
介词结构后置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名词作状语
朝而往,暮而归
形容词作动词
佳木秀而繁阴
意动用法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主题
寄情山水,遣被贬之愁绪;
与民同乐,抒高尚之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