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9 20: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抒情语言,感受宏大深邃的意境,感受人物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协同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的意象,欣赏词的意境。?
2.
探究和活动,引导学生品味和赏析诗词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学们可以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伟人的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
引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背景介绍
这句话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接连爆发,在湖南和广东等地引发农民运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湖南农民运动。与此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蓬勃发展,开创了革命局面。然而哪个阶级将领导革命成为党内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到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班,停留在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了这首词。
四、
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他通过回忆过去,展现年轻人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阙的提问。
五、?探究新知
1、疏通大意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赏析写景句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多彩、雄伟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究其原因,是词中的秋天,生动而美丽。越是描写雄伟的山河,越是感到人民不能主宰这片土地的悲哀和革命的必要。这种差异凸显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他对祖国雄伟山川的热爱也体现在这幅画上。通过将本段所写秋景与古人所写秋景的各种情感进行比较,了解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充满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
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
面对生机勃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国家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进入了理性思考,提出了谁是土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下了诗人的种种思绪和复杂的情感。这个问题也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崇高的抱负。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讨论后展示成果
提示:??
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
青年时代,毛泽东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朋友共商天下,探寻革命之路。或写文章评论时事,或走访农村,或看书求真,或在船上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这几句话共同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年轻革命家的群像。
“同学少年”代表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代表风采和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代表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治局势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蔑视一切反动的气魄进行斗争。总之,这几句话意味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年轻的革命家要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6、学习最后三句
提示大意:还记得吗?我们在河里游泳的时候,汹涌的海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个假设性的问题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它表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由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们来主宰。这个设问句再次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六、总结全词
(由学生归纳本词的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湘江秋景,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和对世界的责任感,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七、布置作业
1、请找出词中表现力强的词,并赏析。
2、背诵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