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5 10: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月之妙语
要求:①用优美的语言形容画面的内容。
②方式:一个词、短语、一句话、一首诗。
③一定要包含“月”。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 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 甫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
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水 调 歌 头
宋 苏 轼
兰州科学院中学 gaowen
学 习 目 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了解诗词赏读的方法。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苏 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作家作品
苏轼有多方面的才能,工书画,诗、词、散文成就都很高,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
作 家 作 品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
坎 坷 人 生
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
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
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
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元丰二年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一度起用,哲宗亲政后,又被贬。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写 作 背 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读:熟读诗歌,了解内容
朗 读 诗 歌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苏轼
1、速度宜缓
2、韵脚延长
3、进入意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翻 译 诗 歌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只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翻 译 诗 歌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翻 译 诗 歌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翻 译 诗 歌
二品:感知文本,品味语言
1、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词的序言交待了什么内容?
2、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3、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象?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自 主 学 习
1、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词的序言交待了什么内容?
自 主 学 习
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交待作词的原因、时间,领起全篇。
咏 月
上阕:饮酒问月
下阕:难眠怀弟
—— 追求美好生活
圆月
衬别离
—— 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
2、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
成 果 展 示
明月 喻清高
联想与想象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 在 存 在
甲事物
创造出
乙事物
存 在 不存在
联 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想 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诗人“欲乘风归去”天上宫阙,却又说“何似在人间”,这是为什么?
2、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合 作 学 习
1、诗人“欲乘风归去”天上宫阙,却又说“何似在人间”,这是为什么?
2、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成 果 展 示
诗人因天上寒冷异常,推想那里恐怕不是人待的地方。
由推想天上仙境转到叙写作者所住的人间,起过渡作用。
成 果 展 示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想象、设问抒发了词人的情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上片从月亮起兴,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感叹人间失意,处境寂寞,由此萌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意念。但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毕竟人间胜过天上,所以又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内 容 小 结  
下片借月光写人间的离合之情。“转朱阁”三句,从月光的转移,映衬出人间的别离之苦,也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怅恨久别,因而遥问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但他又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所以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
内 容 小 结  
三悟:领悟情感,对话作者
合 作 探 究
1、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写作背景和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
3、试分析苏轼豪放的词风在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1、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
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成 果 展 示
中秋望月——思念兄弟——涌起哀愁
——幻想仙境——对影起舞——回归人间
——心胸渐宽——遥寄思情——殷切勉励。
2、结合写作背景和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
①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
②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③对亲人的思念,
④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⑤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成 果 展 示
成 果 展 示
3、试分析苏轼豪放的词风在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乘酒兴,质问青天,生上天之意……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象大胆奇特。
从孤寂、惆怅、遗憾到放开胸怀、美好祝愿——感情奔放豪迈阔达、超脱。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拓 展 阅 读
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
2、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可任选一个话题谈,也可都谈。)
四迁:拓展迁移,走向生活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将怎样面对?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
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王国维
拓展积累
想象 明月 宫阙琼楼玉宇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 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 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表现了词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小序:
中秋 大醉 怀子由
(情景、缘由)
生上天之奇想
感人间之离合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这首词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出世到入世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诗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还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课 堂 总 结
课文欣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
1、分别找出下片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①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②表达美好祝愿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课 堂 检 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曹操、曹丕、曹植
B 苏洵、苏轼、苏辙
C 班彪、班固、班超
D 杜甫、杜牧、杜荀鹤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 )
B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当 堂 检 测
苏 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子。嘉佑进士。字 ,号 ,谥号 , 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当 堂 检 测
子 瞻
东坡居士
文 忠
当 堂 检 测
诗:
与 并称为“苏、黄”。
黄庭坚
文:
与 并称为“欧、苏”。
欧阳修
词:
与 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
书法:
与 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黄庭坚、米芾、蔡襄
月 亮 的 雅 号
玉钩 玉弓 玉盘 玉轮
玉兔 白兔 银兔 婵娟
金镜 冰镜 银蟾 银钩
嫦娥 月娥 金娥 素娥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李清照等。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表现出大气豪迈风格。
资 料 补 充
1、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而盛行。
2、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调名的,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3、词牌名有的与内容有关,有的与内容无关,另加标题。
4、词和诗相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又称长短句。
5、词的分段称阕,上段叫上阕,下段叫下阕。
6、北宋时词又按创作风格出现了流派。苏轼开创豪放词风,称为“豪放派”。其他还有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姜夔、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派。
7、词以内容和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简析】这首词时是苏轼贬于黄州时写的。词中描绘祖国壮丽的江山,咏叹古代英雄的业绩,抒发怀古之情,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 全篇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气势豪迈,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代表作。
拓展阅读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简析】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拓展阅读
课 后 作 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本课《全效学习》。
3、搜集一两首有关描写月亮或借月抒怀的诗文。
4、预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