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35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35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30 08: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另一说因《战国策》得名)。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么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2、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楚、秦、燕
3、战国七雄
:
1、背景:
齐、楚、秦、燕、赵、魏、韩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东南西北上中下)
一、说七雄兼并
看战国风云

睢阳
临淄
咸阳




邯郸

大梁
中山
洛邑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东南西北到中间
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七雄的战争
目的:
主要战役:
特点:
过程:
结果:
力图拓展疆域
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齐赵秦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七国的战争
一、说七雄兼并
看战国风云
相关史事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国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到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有数十万人。
(1)不同:①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强者通过召集会盟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
②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的残酷性尽显。
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
思考问题
春秋的特点是争霸,战国的特点是兼并。通过争霸和兼并,中国逐渐走向统一。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VS齐
魏VS齐
秦VS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著名战役
离间计
讲授
公前354年,魏国率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孙膑却率军进攻魏国。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魏军忙从赵国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
桂陵之战
救命啊
桂陵
交战国家:
典故:
结果: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魏国遭受重创
马陵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率军包围了韩国都城郑,
齐国率军攻魏救韩。魏派庞涓率10万大军回防迎战,齐大将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只够5万人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
交战国家:
典故:
结果:
魏韩齐
减灶记
魏国再次受创,齐国强大起来

公元前前262年-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决战。战争中,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惨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白起
廉颇
我离间!
赵括
长平之战
长平

交战国家:
典故:
结果:
秦赵
纸上谈兵
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扥进攻。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长平之战后,
赵国元气大伤!
秦国一国独大!
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政治经济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②消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破坏。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诸侯并立
一雄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七雄
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当霸主,号令诸侯。
兼并对方,扩充疆域,最终实现统一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富国强兵
二.观商鞅变法
悟秦国雄起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国变法的背景
战国牛尊(山西出土)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二.观商鞅变法
悟秦国雄起


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原因:
二.观商鞅变法
悟秦国雄起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军事:各诸侯国君主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简介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公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败死后被车裂。
立木取信
历史故事
商鞅的故事
法家思想
4、支持者:
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
3、时间: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
秦孝公
二、商鞅变法
旧贵族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二、商鞅变法
5、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高效行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军队战斗力增强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经济富国
军事强兵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议一议: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1.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获得其支持;
3.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4.秦孝公的支持,
5.商鞅非凡的才能和决心。
启示:1.只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才会取得成功。
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①不畏强权,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②公平无私
③严格执法。
商鞅虽死,但是他的改革变法达到了目的。经过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成功了。
.
修建时间:
主持修建者:
构成:
功能:
影响作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独学)2分钟
三、谈秦都江堰
解天府之国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背景:
修建:
构成:
功能:
作用: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个主体工程。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谈秦都江堰
解天府之国





宝瓶口(人工开凿)
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飞沙堰
分水堰
都江鱼嘴
防洪
灌溉
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相关史事
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延伸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多万亩。
知识拓展
“震不垮”的都江堰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中,许多建筑物倒塌,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但鱼嘴仍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外江一侧的水闸也能正常开闸放水。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材料研读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大发展
大变革
大动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秦完成统一
军事
政治
经济




中国封建制度确立
巩固练习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的是(

A.管仲
B.商鞅
C.王莽
D.张角
2.“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B
C
3.下列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城濮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你知道“这三家”是那三家吗?
A.齐、楚、韩
B.赵、魏、燕
C.韩、赵、魏
D.齐、赵、魏
5.“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关键原因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支持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B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