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师版)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大兴区·九年级期末)下表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
A.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答案】B
【详解】分析图表信息可知,从1890-1898年期间,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持续上升,说明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B正确;洋务运动的主张是自强、求富。A错误;戊戌变法运动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慈禧为首的反动势力势力强大,最终走向失败。改革终成一纸空文,没有改变清朝君主专制。C错误;义和团是清末农民运动,口号是扶清灭洋。D错误。综上故选B。
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材料中的“物质改革”“政治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B.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D.发展实业、工商救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可得出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因此是洋务运动。根据“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可得出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因此政治改革是维新运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与康有为无关。废除八股与李鸿章无关。发展实业、工商救国不属于政治改革。故排除BCD。
3.(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中国和日本,在受到西方影响之前,两国文化相通、国情相若,随后又在大致同一时期面临西方势力的严峻挑战,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境遇不可谓不似。然而,这一切的结果却几乎有天壤之别,日本成功完成了近代化进程,中国却步步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近代造成中国和日本“天壤之别”原因是
A.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B.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日本工业革命的完成
D.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和日本,在受到西方影响之前,两国文化相通、国情相若,随后又在大致同一时期面临西方势力的严峻挑战,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境遇不可谓不似。”“然而,这一切的结果却几乎有天壤之别,日本成功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结合课本所学,19世纪中期,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经济落后。美国为首西方国家,侵略日本。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完成了近代化进程,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了戊戌变法。但是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正确;日本大话改新是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不是受西方影响,B排除;中国鸦片战争不属于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C排除;“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不是日本成功完成近代化的原因,D排除;故选A。
4.(2021·江西宜春市·八年级期末)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蔚然成风,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排除;B项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戊戌变法主张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制造了戊戌政变,结果失败,排除。故选D。
5.(2021·湖北孝感市·八年级期末)北京大学教授房德邻在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戊戌变法
A.实现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B.改变了中国政治体制
C.与中国历次革命均有关
D.有益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百日维新’……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触动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以后的革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有益于中国政治民主化,D项符合题意;ABC项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D。
6.(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出现更多,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这说明戊戌变法
A.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B.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C.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促使新式学堂开始普及
【答案】B
【详解】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维新派对人民进行启蒙”“
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所以B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实业救国热潮等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并且材料中未涉及到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学习政治制度,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题干中并未涉及新式学堂的内容,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7.(2021年四川达州中考真题)某校八年级小李同学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并对其所涉及的史实进行了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A.图1涉及的史实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从民用工业逐渐发展到军事工业
B.图2涉及的史实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作用远不是改变所能刷洗干净的
C.图3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制度
D.图4
《新青年》宣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但也不反对礼教、礼法……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牺牲,戊戌变法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符合题意;图1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从军事工业逐渐发展到民用工业,A排除;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C排除;《新青年》宣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礼教、礼法,D排除。故选择B。
8.(2021年江苏宿迁中考真题)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9.(2021年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中考真题)表1可以用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表1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抨击了封建道德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这些学堂、报刊、学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C符合题意;维新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新文化运动抨击了封建道德,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2020年广西贺州)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百日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中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的,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百日维新失败后被保留下来,
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故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11.(2020年福建)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答案】A
【解析】考查点:戊戌变法。解题思路:根据“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可知,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在当时受到了极大关注,也使得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主要宣传维新思想。A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与题不符,B错误;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与题不符,C错误;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12.(2020江苏镇江)如图是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
有田同耕
自强求富
维新变法
D.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所以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维新变法,C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提出有田同耕,A排除;洋务运动时期主张自强求富,B排除;辛亥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D排除。故选择C。
13.(2020年北京)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是对戊戌变法这一史实的评价,是历史结论,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不属于历史结论,也没有涉及废除旧制度的内容,A排除;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不属于历史史实,C排除。故选D。
14.(2020年云南昆明)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A.福州船政学堂
B.北洋西学堂
C.南洋公学
D.京师大学堂
【答案】D
【解析】
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D正确;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A排除;北洋西学堂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B排除;南洋公学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C排除。故选D。
15.(2021·安徽八年级单元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C.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地主阶级抵抗派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终于发展成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因此,洋务运动是第一次反思的表现;但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学西方器物不行,必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于是进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人进行第二次反思的表现,这就从学习西方器物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C符合题意。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指的是实业救国思想,它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中求富思想的一个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这是学习西方的第三个层次,故B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进行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这是第一次反思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材料题
16.(2021年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7年
和张助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
【答案】(1)家庭出身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入侵的影响。
(2)精心研读西学;编著变法的书籍;组织学会等组织;创办报刊等。
(3)人生经历:第一段:熟读经书、研究西学;第二段:宣传组织变法;第三段:复辟帝制。
认识:人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人的思想变化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详解】
(1)依据材料一“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可得出康有为思想受到家庭出身和儒家思想影响;依据材料“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可得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可得出受到列强入侵的影响。
(2)依据材料“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可得出精心研读西学;依据材料“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可得出著书立说;依据材料“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可得出组织学会等组织;依据材料“创办《万国公报》”可得出创办报刊等。
(3)人生经历:依据第一部分材料信息从早年熟读经书、研究西学归纳;第二部分依据材料信息从宣传组织变法回答;依据材料“和张助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可得出复辟帝制;认识: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人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以及人的思想变化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等分析回答。
17.(2021·广东佛山市·八年级期末)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考中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2)康广仁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因素有: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广(规模太大或包揽太多);缺乏群众基础(参与人员少;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光绪皇帝软弱无权(皇帝无实权;维新派手中无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对政治形势认识不清。
徐中约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因素有: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康梁没有政府供职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康有为没运用过政治权势;两人没有从政经验。)
(3)矛盾之处:康有为个人回忆反映当时督察院拒收联名上书,而学者茅海建通过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根本没送举人联名上书。
康有为个人回忆更可靠。理由:回忆录是记述者本人作为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均有较高史料价值。
茅海建档案研究更可靠。理由: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具有记述者立场的回忆录相比,更为可靠。
(4)时代背景的变化;研究者的立场;掌握史料类型、来源不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者的价值观;研究史料的占有情况;史料记载: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者社会地位;研究程度、经验,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据第一段材料“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第二段材料“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可知都指出康有为考中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据第一段材料“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第二段材料“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可知都指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
(2)根据材料二“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可知康广仁认为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广(规模太大或包揽太多),缺乏群众基础(参与人员少;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根据材料二“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可知康广仁认为光绪皇帝软弱无权(皇帝无实权;维新派手中无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根据材料二“……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可知徐中约认为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康梁没有政府供职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康有为没运用过政治权势;两人没有从政经验。)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中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可知康有为个人回忆反映当时督察院拒收联名上书,根据材料三中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可知学者茅海建通过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根本没送举人联名上书。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如果认为康有为个人回忆更可靠,可从事件亲历者的角度予以说明。如果认为茅海建档案研究更可靠,可从档案作为第一手史料的可靠性角度予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从时代背景和研究者等角度予以分析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有:时代背景的变化;研究者的立场;掌握史料类型、来源不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者的价值观;研究史料的占有情况;史料记载: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者社会地位;研究程度、经验;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戊戌变法(学生版)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大兴区·九年级期末)下表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
A.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材料中的“物质改革”“政治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B.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D.发展实业、工商救国
3.(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中国和日本,在受到西方影响之前,两国文化相通、国情相若,随后又在大致同一时期面临西方势力的严峻挑战,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境遇不可谓不似。然而,这一切的结果却几乎有天壤之别,日本成功完成了近代化进程,中国却步步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近代造成中国和日本“天壤之别”原因是
A.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B.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日本工业革命的完成
D.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4.(2021·江西宜春市·八年级期末)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5.(2021·湖北孝感市·八年级期末)北京大学教授房德邻在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戊戌变法
A.实现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B.改变了中国政治体制
C.与中国历次革命均有关
D.有益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6.(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出现更多,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这说明戊戌变法
A.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B.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C.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促使新式学堂开始普及
7.(2021年四川达州中考真题)某校八年级小李同学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并对其所涉及的史实进行了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A.图1涉及的史实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从民用工业逐渐发展到军事工业
B.图2涉及的史实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作用远不是改变所能刷洗干净的
C.图3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制度
D.图4
《新青年》宣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但也不反对礼教、礼法……
8.(2021年江苏宿迁中考真题)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9.(2021年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中考真题)表1可以用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表1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抨击了封建道德
10.(2020年广西贺州)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百日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政府时期
11.(2020年福建)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12.(2020江苏镇江)如图是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
有田同耕
自强求富
维新变法
D.三民主义
13.(2020年北京)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14.(2020年云南昆明)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A.福州船政学堂
B.北洋西学堂
C.南洋公学
D.京师大学堂
15.(2021·安徽八年级单元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C.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材料题
16.(2021年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7年
和张助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
17.(2021·广东佛山市·八年级期末)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