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七年级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七年级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30 11:16: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教师版)
一、选择题
1.(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是青铜器中的精品,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代表着商朝青铜器的典型风格,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020·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初中部初一期末)下图是我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历程
C.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高超工艺
D.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它充分展示了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高超,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3.(2020·河北辛集·初一期末)西周的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B.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C.西周严格维护等级制度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西周天子、诸侯、大夫、士在用鼎制度上的层层递减的差异,揭示出盛行宗法制的西周奴隶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C选项符合题意;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较发达。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选项不符合题意;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答案】B
【详解】
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文字的相关描述,无法推断出文字发展的程度。排除A;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的时候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C;远古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排除B。
5.(2020·山东平原·初一期末)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下列哪些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①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朝著名的青铜器,②③符合题意;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时期的,④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2020·北京朝阳·初三期末)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以下对“证古泽今”理解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②目前已经识别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
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④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来源于甲骨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证古泽今”强调考古发现对今天的重要影响。①项,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未体现对今天的影响,故错误;②项,目前已经识别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题干未体现,故错误;③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体现了“证古泽今”与题意相符,故正确;④项,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来源于甲骨文,体现了“证古泽今”与题意相符,故正确;所以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2021年北京中考真题)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故选C。
8.(2021年浙江衢州中考真题)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项B符合题意;夏朝是商朝之前的朝代,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周朝和秦朝是商朝之后的朝代,故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9.(2021·广东茂名市·七年级期末)殷墟某商代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工具、兵器杂器等,种类齐全,以兵器为主,有钱、刀、矛等,计200多件,镞900多枚、礼器41件。这反映了商代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C.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答案】C
【详解】根据“殷墟某商代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工具、兵器等,种类齐全,以兵器为主,有钺、刀、戈、矛等,计200多件,镞900多枚,礼器41件。”可知,材料反映商代冶铜技术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符合题意;农业技术先进,使用青铜农具没有体现“乐器”等,A排除;战争较多,青铜武器多样没有体现“礼器、乐器”等,B排除;青铜
礼器精美
,体现权力大小没有体现“兵器”等,D排除。故选择C。
10.(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并在宋时成形为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跪坐是汉族古时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2021年河南中考真题)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中的“刖”和“劓”都是古代残酷的刑罚,古代刑罚反映当时的律法和政治状况,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故错误。综上故选A。
12.(2020年北京)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属于
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医”就体现了会意造字法,故A符合题意;小篆、隶书、楷书,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2020年辽宁沈阳)下图是西周青铜器伯卣(you)。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铸造业方面
B.制瓷业方面
C.造船业方面
D.纺织业方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可知,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铸造业方面,故A符合题意;唐代在制瓷业方面成就很大,南宋在造船业方面成就很大,三国时蜀汉在纺织业方面成就很大,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2021·桐城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末)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
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
C.体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
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楔形文字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A说法错误;甲骨文不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B说法错误,甲骨文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一手史料,D说法错误;故选C。
15.(2021·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七年级期末)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导致诸侯国离心力的不断增强
C.推动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答案】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将周王朝的文化传播到诸侯国,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正确;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A排除;根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青铜器的制作、铭文、文字制度的传播,没有涉及“诸侯国离心力”,B排除;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C排除;故选D。
材料题
16.(2020·河南镇平·初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是古代劳动人民有意识地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材料二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共计出土甲骨16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有1500多字。
(1)材料一反映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什么特点?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甲骨文可能记载着哪些内容?它的发现有什么突出历史地位?
(3)上述材料中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均属于实物史料,请你谈谈它们对历史研究和学习的作用。
【答案】(1)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
(2)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形象直观性,增强历史学习乐趣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中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均属于实物史料,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形象直观性,增强历史学习乐趣等。
17.(2020·山西浑源·初一期中)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所缺内容。
朝代
开国之君
亡国之君
都城



阳城




西周
周武王
周幽王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2)材料二所讲述的“大同”到“小康”,这两个时代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
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铸造这件832.84公斤的青铜器,前后各道工序均需大量熟练工人协作配合。所需金属原料至少在一千公斤以上,而且必须有巨大的熔炉。……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逐渐成为象征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
——《国宝会说话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列举国宝“后母戊鼎”承载的一则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周初的分封,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韦东超《朝贡体制和分封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说明周初分封制的内容及所起的作用。
【答案】(1)①桀②汤③镐京
(2)经济上,出现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变化;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社会从稳定到战争开始增多等。(答出任意一点)
(3)大型的青铜器铸造需要强盛的国力做后盾;后母戊鼎的铸造花费的工匠、工序、金属原料和时间多;铸造后母戊鼎前,首先要有一个巨大的熔炉;青铜器上可以铸刻铭文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
变化: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4)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样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开国之君是禹,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打败夏王桀,夏朝灭亡,夏朝的亡国之君是桀。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打败夏王桀,夏朝灭亡,汤建立商朝,商朝的立国之君是汤。③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因此西周的都城镐京。
(2)根据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大同”到“小康”,这两个时代的变化在于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社会从稳定到战争开始增多等。
(3)根据材料三“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可知,大型的青铜器铸造需要强盛的国力做后盾;由“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可知,青铜器上可以铸刻铭文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4)根据材料四“周初的分封,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制的内容是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样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促进了民族融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学生版)
一、选择题
1.(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2.(2020·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初中部初一期末)下图是我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历程
C.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高超工艺
D.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2020·河北辛集·初一期末)西周的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B.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C.西周严格维护等级制度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
4.(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5.(2020·山东平原·初一期末)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下列哪些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020·北京朝阳·初三期末)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以下对“证古泽今”理解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②目前已经识别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
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④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来源于甲骨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021年北京中考真题)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8.(2021年浙江衢州中考真题)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9.(2021·广东茂名市·七年级期末)殷墟某商代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工具、兵器杂器等,种类齐全,以兵器为主,有钱、刀、矛等,计200多件,镞900多枚、礼器41件。这反映了商代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C.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10.(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11.(2021年河南中考真题)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12.(2020年北京)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属于
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3.(2020年辽宁沈阳)下图是西周青铜器伯卣(you)。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铸造业方面
B.制瓷业方面
C.造船业方面
D.纺织业方面
14.(2021·桐城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末)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
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
C.体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
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
15.(2021·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七年级期末)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导致诸侯国离心力的不断增强
C.推动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材料题
16.(2020·河南镇平·初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是古代劳动人民有意识地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材料二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共计出土甲骨16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有1500多字。
(1)材料一反映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什么特点?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甲骨文可能记载着哪些内容?它的发现有什么突出历史地位?
(3)上述材料中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均属于实物史料,请你谈谈它们对历史研究和学习的作用。
17.(2020·山西浑源·初一期中)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所缺内容。
朝代
开国之君
亡国之君
都城



阳城




西周
周武王
周幽王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2)材料二所讲述的“大同”到“小康”,这两个时代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
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铸造这件832.84公斤的青铜器,前后各道工序均需大量熟练工人协作配合。所需金属原料至少在一千公斤以上,而且必须有巨大的熔炉。……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逐渐成为象征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
——《国宝会说话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列举国宝“后母戊鼎”承载的一则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周初的分封,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韦东超《朝贡体制和分封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说明周初分封制的内容及所起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