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学案导学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重难点:大气的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 、 。
2.
大气成分 作 用
氧
氮
二氧化碳
臭 氧
水汽和杂质
3.大气垂直分布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空气 显著,天气现象复杂
(2)平流层:大气主要靠 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大气以 为主。
(3)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吸收:具有
太阳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意义: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升高了晚上的最低气温;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
三、大气的运动
原因:地面
1、热力环流: 过程:
大气运动 的形式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风、 风、 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并指向低压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
2.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 )
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
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
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3.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 )
A.紫外线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线区 D.X射线区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
A.海拔高低差异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太阳辐射能纬度差异 D.各地的气压差异
5.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
A.低纬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6.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地心引力 D.冷热不均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8.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
9.读“热力环流等压线剖面图”,其中画法正确的有 ( )
10.有关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有 ( )
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并反射无线电波
C.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对流层厚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二、综合题
11.读“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
(2)A层大气主要是由 、 、
三部分组成,该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是:
(3)产生大气对流运动的 层。(填出字母,以
下同)
(4)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 层,其有利条件是 ;天气复杂多变的是 层。
12.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 ___力,④是___ ___力,⑤是___ ___。
(3)该风向形成图是 ( )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 D.图中的风向左偏
(4)在____ 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5)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 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 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 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6)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 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 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
(7)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 ,而是成一夹角。
1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近地面何点是高压区?
何点是低压区?
(2)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3)如不考虑摩擦力,B点吹 风。
(4)A、B、C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上,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则A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参考答案
A D B C C A C B BD AC
11、(1)温度,气压,密度 (2)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A(4)B 水平运动A
12、(1)高 低 (2)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3)BD(4 )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 低 (5)地转偏向力 右 左地转偏向力 (6)地转偏向力 摩擦 (7)平行 13、C A 逆时针 西北 陆地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
大气削弱
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1004
1006
1008
1010
(hPa)
②
③
①
④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