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习题卷--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习题卷--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30 18: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习题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  )
A.
先验论
B.
理念论
C.
《国家篇》
D.
唯心论
2.人们称亚里士多德为“散步的哲学家”,而以他为核心形成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获得如此称呼的主要原因是(  )
A.
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B.
由于他和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
C.
他们勤于思考,努力读书
D.
讨论具体的问题
3.柏拉图的哲学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主要是由于他认为(  )
A.
理念先于物质存在
B.
物质先于理念存在
C.
世界由两部分构成
D.
实质与现象无区别
4.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
A.
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
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
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5.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  )
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 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6.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A.
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
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
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
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7.现在,我国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
A.
“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B.
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C.
时代发展了仍须遵循一致的道德准则
D.
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予以肯定
8.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
(  )
A.
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
B.
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
C.
温和的民主派
D.
激进的民主派
9.以下对雅典学园的描述,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是(  )
A.
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
B.
系统学习哲学
C.
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
D.
自由选择科目
10.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
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
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1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主要是由于(  )
A.
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
B.
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
C.
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
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12.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弟子。这体现了(  )
A.
因材施教的原则
B.
有教无类的思想
C.
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
循循善诱的说教
13.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
A.
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B.
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
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
D.
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14.“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而知新
D.
三人行必有我师
15.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
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理念论
C.
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识
16.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B.
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
C.
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
D.
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
17.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
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
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
对现实社会不满,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1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下列主张与其属同一派别的是(  )
A.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B.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19.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代表的阶级利益是(  )
A.
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C.
代表商人的利益
D.
代表平民的利益
20.《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
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
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
孔子“仁”的主张
D.
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
22.材料一 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③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到,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节制和勇敢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材料二 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由于相互牵制,人人都不能按自己所认可的准则行事。这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人如果能够随心所欲,就无法对付植根于每一个内心的鄙陋和丑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就是应用伦理学。……真正的政治家都要专门地研究德性。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学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其关注的对象。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主张的内在联系。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都是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亚里士多德把它看作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逻辑思维的重点在于后者。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之中。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
(2)材料二为什么认为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
(3)材料二中“这种思维方式”具体是指哪种方式?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材料二 下图是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 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糅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从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2.【答案】A
【解析】 亚里士多德喜欢在林阴道上边散步边讲学,自由洒脱,别具一格,被称为“散步的哲学家”,其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B与此无关,C是学习态度,D是内容。
3.【答案】A
【解析】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因而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4.【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在哲学上”“在生物学领域”“在《物理学》一书”表明研究领域宽广,“不主张放弃现实”“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指出具体事物……”表明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故B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正确答案为B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引文主要阐述了雅典直接民主忽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因此D项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A、D两项的表述错误,C项与题干的表述不符。儒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在新时期,提倡“以德治国”主要是吸取儒家思想的优良传统。
8.【答案】C
【解析】“中庸”反对的就是过度和不及,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带有“激进”,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C项。
9.【答案】C
【解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宣扬的是不要局限于老师的教诲,应敢于追求真理的理想。
10.【答案】B
【解析】A项是古希腊智者学派诞生之前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方向,不符合题意要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理性的认识,故B项正确;C项为柏拉图的观点;D项为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缺陷,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项。
11.【答案】B
【解析】孔子主张恢复礼治社会,他主张“仁”,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12.【答案】B
【解析】“贱而恶”的人的儿子,也被收为徒,体现的就是“有教无类”的思想,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 “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表明柏拉图对雅典直接民主政治持批评态度,认为容易导致无政府状态,无视人们的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差异。A、B、D都与题干不符。
14.【答案】B
【解析】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符合有教无类的含义,故选B。
15.【答案】B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材料中“乌托邦”“最早”等信息,“乌托邦”是一种政治观点,即“不能实现的愿望或计划”,对应古希腊哲学家的政治观点应是指柏拉图的“理想国”;依此判断,理念论也与柏拉图对应,是其哲学观点,故B项正确。A项是普罗泰格拉的思想;C项由亚里士多德提出;D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16.【答案】B
【解析】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是因为其与春秋战国时期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潮流相悖,故选B项。
17.【答案】D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构建有序理想国家的主张,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等级思想。A项是老子对治国境界的分类: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属道家,排除;C项“兼相爱”属于墨家思想;D项大意为“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由中可看出其推崇君主权威,故属法家思想,排除;B项“克己复礼”强调等级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故选B。
19.【答案】A
【解析】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御医家庭。当时是奴隶制社会,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奴隶主阶级。
20.【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孔子体贴他人,注重调整人际关系,通过体察民情稳定社会秩序。孔子强调“礼”,维护等级秩序,A、B、D项与此相反。
21.【答案】 (1)内涵: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自制之德。
状态:三个等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2)特征: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
差异: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
(3)共同点: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
【解析】 第(1)题第一问,根据所学可知是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自制之德;第二问,根据材料一“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可知,在城邦制度之下公民各司其职,确保城邦有序运转。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二得出城邦政治制度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等;第二问,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城邦制度下的公民是平等的。第(3)题,据材料可以看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从探索城邦政体的角度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2.【答案】(1)思想: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相似之处: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
(2)要求: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王。
特点: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
【解析】
23.【答案】(1)观点:德性(善和美);中庸,适度。
对象:人和人类社会或雅典公民。
(2)主张:法治,理性;民主,反对专制。
时代背景:民主政治的发展(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人文主义。
联系:伦理学是政治学的基础;政治学就是伦理学的应用。
【解析】
24.【答案】(1)借鉴:注重对材料的收集;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注重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理;注重进行科学分类。
(2)原因: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3)具体方式: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推理。举例:大前提——所有动物都会死;小前提——所有人都是动物;结论——所有人都会死。
【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大量收集材料”等信息,从材料收集、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实质考查逻辑学的作用和地位,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中的“具体方式”应依据材料中“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之中”进行判断,“举例”应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等构成要素。
25.【答案】(1)礼、仁、中庸之道。
(2)目的: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原因: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3)启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结合教材回答。第(2)问从孔子的出身入手,结合材料进行认识总结。第(3)问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