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 )
A.建立集权制度 B.实现富国强兵
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 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法家主张禁绝私门势力,选拔具有真实才能的人,墨家主张在平民中推举贤能的人,他们均冲击了传统世卿世禄的贵族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
A项墨家并不主张建立集权体制,A项不符合题意;
B项题干未涉及富国强兵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强调法家与墨家的用人主张,未涉及对人才选拔体制的完善,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结合题干“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本题掌握百家争鸣各流派主要思想主张进行分析解答。
2.(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表1是据《汉书·地理志》整理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南方地区与全国郡国数量,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南方 全国
江南 岭南
郡国数量(个) 7 7 103
人口数量(人) 2 507 188 1 369 290 59 594 978
表1
A.政治和经济重心均在北方 B.南方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受阻 D.北方商品经济较发达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从表中可知,南方郡国数量、人口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重心均在北方,故A符合题意;BCD材料未体现,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南方地区与全国郡国数量,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
3.(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 )
A.调整土地关系 B.缓和社会矛盾
C.方便政府征收租调 D.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在均田制下,农户按照一定的标准承担相应的赋税,因此可以判断出是均田制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政府征收租调,故C符合题意;
A属于均田制的本质,A不符合题意;
BD属于均田制的影响,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与赋税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等信息内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表2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
类型 来源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表2
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 B.成为读书人人仕的唯一途径
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 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既有官办学校的生徒,也有自学成才的乡贡,还有文武官员举荐的科举,这说明了唐朝的科举考试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族望,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门第对科举考生来源的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唯一”说法绝对化,B不符合题意;
C项与表格信息主旨不符,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唐朝科举考生的来源,从中分析得出唐朝的科举考试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本题考查唐朝科举考试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 )
A.强调理的作用 B.赞同知与行合一
C.压制人的欲望 D.服务于现实政治
【答案】D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坚持三纲五常,强调君臣伦理,从其理论的政治目的来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即服务于现实政治,D正确;
两个流派都强调理,但是对于理的作用却并不一致,排除A;
B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
相比于朱熹而言,王阳明并不强调压制人的欲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存在差异,但是都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6.(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867年,清政府派造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令西人对清朝的评价迅速改观。作为在华西人主要传播媒介的《北华捷报》评价;"进步尽管很缓慢,但也是进步。"清政府的"进步"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
A.符合近代化潮流 B.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C.与国际惯例接轨 D.适合洋务运动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派遣的访问欧美的使节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这一举措得到了西方人的高度评价,说明当时清政府没有合适的外交人才,选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体现了近代外交具有半殖民地性质,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清政府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并不符合近代化的潮流,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不是国际惯例,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与洋务运动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清政府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说明当时清政府没有合适的外交人才,选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进而分析得出这体现了近代外交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7.(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表3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
时间 以中印总销量为100
中国红茶 印度红茶
1865-1869 94.0 6.0
1870-1874 87.4 12.6
1875-1879 80.6 19.4
1880-1884 68.0 32.0
表3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A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在下降,而印度的红茶地位在上升,说明当时印度的茶叶技术有所改进,也意味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在加剧,故A项符合题意;
B项表格信息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关系不大,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随着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茶叶和印度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地位的变化,不能得出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中国茶叶和印度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地位的变化状况,从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在下降,而印度的红茶地位在上升分析得出当时印度的茶叶技术有所改进,进而分析得出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在加剧。
8.(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图1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
A.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B.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
C.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D.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A项材料的措施不是要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的步伐,A不符合题意;
B项不是真实的意图,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之中“我北方将士十余万人均主君宪。现奉懿旨,将君主民主付诸公决。然革党强横,断不容有正式选举,则必循少数人私见,偏主共和。我将士往返电征意见,均主死战······“表面上是向清政府表达中心,实际上是不赞同民主共和,其真实的意图是要向当时的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C符合题意;
D项当时袁世凯已经获得了清政府的实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心态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938 年4月,郭沫若在为《自由中国》创刊号的题词中强调:“要建设自由的中国,须得每一个中国人牺牲却自己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一 切奉献给祖国的解放。”其意在强调( )
A.中国普通民众对自由的理解不够深入
B.中国的思想解放亟需进一步推进
C.国人应牺牲个人自由以争取民族的自由
D.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以实现自由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 A项材料是强调每个人应该为中国的自由而奋斗而献身,并不是强调普通民众对自由的理解不够深入,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而是强调在抗战时期,每个人要为中国的抗战事业而做出奉献,B不符合题意;
C项从材料中“须得每一个中国人牺牲却自己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解放。”明显可以看出,郭沫若是强调国人应牺牲个人自由以争取民族的自由,C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强调要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的过程和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和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2020高二上·大庆月考)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产量整体上升了130%,生产资料的产量翻了两番以上,但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的物资生活需求较低 B.国家计划方针的指导
C.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 D.政府忽视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工业产量和生产资料产量都在大幅度上升,而轻工业和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导致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这是国家计划方针指导的结果,B正确;
A不符合史实,排除;
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是在国家计划方针指导下进行的,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当时的消费品产量也在上升,只是上升幅度较小而已,因此不能说政府忽视经济协调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进行分析即可。
11.(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古代罗马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但凡让皇帝满意的就有法律效力”。其意是指罗马皇帝( )
A.对罗马法发展贡献最大 B.是罗马法发展的渊源
C.是罗马法的具体执行者 D.促使罗马法形成体系
【答案】B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 A项对罗马法发展贡献最大表述绝对,A不符合题意;
B项“但凡让皇帝满意的就有法律效力”意味着罗马皇帝对于罗马法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换而言之,罗马皇帝本身颁布的敕令法令就是法律,因此可以说罗马皇帝是罗马法的渊源,B符合题意;
C项罗马法的具体执行者是罗马的司法官员而非罗马皇帝,C不符合题意;
D项罗马法体系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罗马法体系形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罗马法,要根据所学分析题干信息。解答本题关键要理解题干信息与罗马法的渊源,考查了学生依据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12.(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528 年,意大利人卡斯蒂廖内的《廷臣之书》出版,并很快在欧洲流行开来。图2为其在书中描绘的完美廷臣应具备的三种基本品格。其主张明显受到了( )
A.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C.科学革命的影响 D.启蒙运动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 卡斯蒂廖内的《廷臣之书》对完美廷臣应具备的品格更多的是关注个体本身的素养,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结合材料的时间和地点可知,其显然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
B项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科学革命强调科学精神,故C不符合题意;
D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528年”“具备某些基本的天资”“应培养某些技能,参加军事训练,拥有武艺”“应接受古典教育,能从事艺术活动装点自己的生活”。
13.(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宜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1924年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并于1927年提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现象反映出新经济政策( )
A.不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B.在实际推行中出现波折
C.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 D.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政策
【答案】B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 A项从材料的措施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抵制,并不能反映出新经济政策是否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A不符合题意;
B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材料中不容忍任何的退却,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和对富农的限制,实际上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抵制,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在实际推行中出现了波折,B符合题意;
C项材料看不出新经济政策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暂时性的过渡政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苏联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苏联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特别是搞清楚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
14.(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美国畏惧战争的情绪骤然蒸发;国会通过了庞大的战争预算;总统可以放手大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促使美国发生上述变化的背景是( )
A.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B.德军突袭波兰
C.德国发动苏德战争 D.日军偷袭珍珠港
【答案】D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 材料中是强调美国总统放手参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由于日军偷袭了珍珠港,D符合题干要求,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二战时期美国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二战的过程。
15.(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图3为1938一1967年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示意图(以1958年为100%)。 其中代表日本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作为法西斯国家,所以在战后经济遭到重创,战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改革,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英国、美国和法国,1符合日本的发展趋势,故A符合题意;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2是美国,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③是英国,故C不符合题意;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④是法国,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战后的日本,侧重于考查的是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本题考查的是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答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迁移,难度系数中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
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读取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结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湖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进行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人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湖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结合施琅进驻台湾以及对台湾开发的意义进行思考即可。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表4为清末学部主持统计的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一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光绪三十三年 光绪三十四年 宣统元年
各省 专门 学堂 74 84 104
学生 12639 16 590 18639
实业 学堂 137 189 254
学生 8 693 13 616 16 649
师范 学堂 541 581 415
学生 36 091 33 072 28 572
普通 学堂 35045 41 590 51887
学生 949 320 1 214 964 1 561 674
合计 学堂 35 797 42 444 52 650
学生 1 013 571 1 284 965 1 626 720
京师 学堂 206 252 261
学生 11 417 15774 12921
全国 学堂 36003 42 696 52 911
学生 1 024 988 1 300 739 1 639 641
转引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
【答案】信息:各省专门、实业、普通三类新式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师范类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减少。京师学堂数和学生数增加;全国学堂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史料价值:材料对清末的学堂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可用于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和京师教育的发展结构。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成效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趋势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作为官方的统治资料,是第一手史料,对研究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 第一小问的信息,依据表格信息中的分类学堂的信学生数量和学堂数量提取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各省专门、实业、普通三类新式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师范类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减少。京师学堂数和学生数增加;全国学堂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二小问的史料价值,依据材料的来源可知,材料来自清末学部的统计,属于官方的统治资料,是第一手史料,对研究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对清末的学堂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可用于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和京师教育的发展结构。依据材料中的 时间,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成效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趋势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
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
故答案为:
信息:各省专门、实业、普通三类新式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师范类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减少。京师学堂数和学生数增加;全国学堂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史料价值:材料对清末的学堂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可用于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和京师教育的发展结构。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成效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趋势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作为官方的统治资料,是第一手史料,对研究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点评】 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教育发展。第一小问,依据表格信息中的分类学堂的信学生数量和学堂数量提取信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来源、时间,结合第一手史料的价值和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分析。
18.(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20世纪60年代初,雷峰在日记中写道:“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劳动者的青春
人物 简介
张秉贵 (1918—1987) 20世紀50年代初,作为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79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王进喜 (1923—1970)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等。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
黄大年 (1958—2017) 1977年,他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他被选送至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他被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日”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沟”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雷峰认识的理解。
【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结合时代背景对雷峰的认识进行论述。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奉献的角度论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角度论述。
②结合三位人物的卓越贡献和拼搏精神进行论述。
从张秉贵作为普通劳动者扎根基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角度论述;从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角度论述;
从黄大年作为科研.T.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角度论述。③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信息,抓住其时间可知,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然后结合所学从其背景、表现等方面去理解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结合时代背景对雷峰的认识进行论述。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奉献的角度论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角度论述。②结合三位人物的卓越贡献和拼搏精神进行论述。从张秉贵作为普通劳动者扎根基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角度论述;从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角度论述;从黄大年作为科研.T.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角度论述。③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信息,抓住材料时间,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的背景、表现以及影响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以雷锋精神为线索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有上百万匹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 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 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变化;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随若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棉布输入英国成为可能:与英国传统的毛纺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此,其输入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棉布的输人冲击了英国的传统等级身份界限,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观念,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一问变化根据材料“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从对服饰材料、棉纺织业发展、外贸结构、等级观念及传统毛纺织业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材料时代背景从英国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棉布优势、对等级意识的冲击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
变化: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新航路开后,随着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棉布输入英国成为可能;与英国传统的毛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此,其输入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棉布的输人冲击了英国的传统等级身份界限,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观念,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点评】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及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
1 / 1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 )
A.建立集权制度 B.实现富国强兵
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 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
2.(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表1是据《汉书·地理志》整理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南方地区与全国郡国数量,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南方 全国
江南 岭南
郡国数量(个) 7 7 103
人口数量(人) 2 507 188 1 369 290 59 594 978
表1
A.政治和经济重心均在北方 B.南方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受阻 D.北方商品经济较发达
3.(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 )
A.调整土地关系 B.缓和社会矛盾
C.方便政府征收租调 D.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
4.(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表2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
类型 来源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表2
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 B.成为读书人人仕的唯一途径
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 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
5.(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 )
A.强调理的作用 B.赞同知与行合一
C.压制人的欲望 D.服务于现实政治
6.(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867年,清政府派造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令西人对清朝的评价迅速改观。作为在华西人主要传播媒介的《北华捷报》评价;"进步尽管很缓慢,但也是进步。"清政府的"进步"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
A.符合近代化潮流 B.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C.与国际惯例接轨 D.适合洋务运动需要
7.(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表3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
时间 以中印总销量为100
中国红茶 印度红茶
1865-1869 94.0 6.0
1870-1874 87.4 12.6
1875-1879 80.6 19.4
1880-1884 68.0 32.0
表3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8.(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图1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
A.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B.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
C.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D.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
9.(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938 年4月,郭沫若在为《自由中国》创刊号的题词中强调:“要建设自由的中国,须得每一个中国人牺牲却自己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一 切奉献给祖国的解放。”其意在强调( )
A.中国普通民众对自由的理解不够深入
B.中国的思想解放亟需进一步推进
C.国人应牺牲个人自由以争取民族的自由
D.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以实现自由
10.(2020高二上·大庆月考)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产量整体上升了130%,生产资料的产量翻了两番以上,但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的物资生活需求较低 B.国家计划方针的指导
C.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 D.政府忽视经济协调发展
11.(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古代罗马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但凡让皇帝满意的就有法律效力”。其意是指罗马皇帝( )
A.对罗马法发展贡献最大 B.是罗马法发展的渊源
C.是罗马法的具体执行者 D.促使罗马法形成体系
12.(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528 年,意大利人卡斯蒂廖内的《廷臣之书》出版,并很快在欧洲流行开来。图2为其在书中描绘的完美廷臣应具备的三种基本品格。其主张明显受到了( )
A.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C.科学革命的影响 D.启蒙运动的影响
13.(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宜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1924年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并于1927年提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现象反映出新经济政策( )
A.不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B.在实际推行中出现波折
C.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 D.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政策
14.(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美国畏惧战争的情绪骤然蒸发;国会通过了庞大的战争预算;总统可以放手大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促使美国发生上述变化的背景是( )
A.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B.德军突袭波兰
C.德国发动苏德战争 D.日军偷袭珍珠港
15.(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图3为1938一1967年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示意图(以1958年为100%)。 其中代表日本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7.(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表4为清末学部主持统计的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一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光绪三十三年 光绪三十四年 宣统元年
各省 专门 学堂 74 84 104
学生 12639 16 590 18639
实业 学堂 137 189 254
学生 8 693 13 616 16 649
师范 学堂 541 581 415
学生 36 091 33 072 28 572
普通 学堂 35045 41 590 51887
学生 949 320 1 214 964 1 561 674
合计 学堂 35 797 42 444 52 650
学生 1 013 571 1 284 965 1 626 720
京师 学堂 206 252 261
学生 11 417 15774 12921
全国 学堂 36003 42 696 52 911
学生 1 024 988 1 300 739 1 639 641
转引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
18.(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20世纪60年代初,雷峰在日记中写道:“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劳动者的青春
人物 简介
张秉贵 (1918—1987) 20世紀50年代初,作为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79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王进喜 (1923—1970)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等。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
黄大年 (1958—2017) 1977年,他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他被选送至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他被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日”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沟”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雷峰认识的理解。
19.(2020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有上百万匹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 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 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法家主张禁绝私门势力,选拔具有真实才能的人,墨家主张在平民中推举贤能的人,他们均冲击了传统世卿世禄的贵族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
A项墨家并不主张建立集权体制,A项不符合题意;
B项题干未涉及富国强兵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强调法家与墨家的用人主张,未涉及对人才选拔体制的完善,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结合题干“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本题掌握百家争鸣各流派主要思想主张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从表中可知,南方郡国数量、人口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重心均在北方,故A符合题意;BCD材料未体现,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南方地区与全国郡国数量,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
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在均田制下,农户按照一定的标准承担相应的赋税,因此可以判断出是均田制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政府征收租调,故C符合题意;
A属于均田制的本质,A不符合题意;
BD属于均田制的影响,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与赋税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等信息内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既有官办学校的生徒,也有自学成才的乡贡,还有文武官员举荐的科举,这说明了唐朝的科举考试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族望,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门第对科举考生来源的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唯一”说法绝对化,B不符合题意;
C项与表格信息主旨不符,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唐朝科举考生的来源,从中分析得出唐朝的科举考试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本题考查唐朝科举考试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坚持三纲五常,强调君臣伦理,从其理论的政治目的来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即服务于现实政治,D正确;
两个流派都强调理,但是对于理的作用却并不一致,排除A;
B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
相比于朱熹而言,王阳明并不强调压制人的欲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存在差异,但是都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派遣的访问欧美的使节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这一举措得到了西方人的高度评价,说明当时清政府没有合适的外交人才,选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体现了近代外交具有半殖民地性质,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清政府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并不符合近代化的潮流,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不是国际惯例,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与洋务运动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清政府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说明当时清政府没有合适的外交人才,选择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进而分析得出这体现了近代外交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7.【答案】A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在下降,而印度的红茶地位在上升,说明当时印度的茶叶技术有所改进,也意味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在加剧,故A项符合题意;
B项表格信息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关系不大,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随着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茶叶和印度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地位的变化,不能得出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中国茶叶和印度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地位的变化状况,从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在下降,而印度的红茶地位在上升分析得出当时印度的茶叶技术有所改进,进而分析得出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在加剧。
8.【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A项材料的措施不是要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的步伐,A不符合题意;
B项不是真实的意图,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之中“我北方将士十余万人均主君宪。现奉懿旨,将君主民主付诸公决。然革党强横,断不容有正式选举,则必循少数人私见,偏主共和。我将士往返电征意见,均主死战······“表面上是向清政府表达中心,实际上是不赞同民主共和,其真实的意图是要向当时的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C符合题意;
D项当时袁世凯已经获得了清政府的实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心态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 A项材料是强调每个人应该为中国的自由而奋斗而献身,并不是强调普通民众对自由的理解不够深入,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而是强调在抗战时期,每个人要为中国的抗战事业而做出奉献,B不符合题意;
C项从材料中“须得每一个中国人牺牲却自己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解放。”明显可以看出,郭沫若是强调国人应牺牲个人自由以争取民族的自由,C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强调要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的过程和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和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工业产量和生产资料产量都在大幅度上升,而轻工业和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导致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这是国家计划方针指导的结果,B正确;
A不符合史实,排除;
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是在国家计划方针指导下进行的,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当时的消费品产量也在上升,只是上升幅度较小而已,因此不能说政府忽视经济协调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进行分析即可。
11.【答案】B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 A项对罗马法发展贡献最大表述绝对,A不符合题意;
B项“但凡让皇帝满意的就有法律效力”意味着罗马皇帝对于罗马法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换而言之,罗马皇帝本身颁布的敕令法令就是法律,因此可以说罗马皇帝是罗马法的渊源,B符合题意;
C项罗马法的具体执行者是罗马的司法官员而非罗马皇帝,C不符合题意;
D项罗马法体系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罗马法体系形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罗马法,要根据所学分析题干信息。解答本题关键要理解题干信息与罗马法的渊源,考查了学生依据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 卡斯蒂廖内的《廷臣之书》对完美廷臣应具备的品格更多的是关注个体本身的素养,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结合材料的时间和地点可知,其显然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
B项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科学革命强调科学精神,故C不符合题意;
D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528年”“具备某些基本的天资”“应培养某些技能,参加军事训练,拥有武艺”“应接受古典教育,能从事艺术活动装点自己的生活”。
13.【答案】B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 A项从材料的措施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抵制,并不能反映出新经济政策是否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A不符合题意;
B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材料中不容忍任何的退却,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和对富农的限制,实际上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抵制,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在实际推行中出现了波折,B符合题意;
C项材料看不出新经济政策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暂时性的过渡政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苏联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苏联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特别是搞清楚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
14.【答案】D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 材料中是强调美国总统放手参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由于日军偷袭了珍珠港,D符合题干要求,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二战时期美国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二战的过程。
15.【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作为法西斯国家,所以在战后经济遭到重创,战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改革,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英国、美国和法国,1符合日本的发展趋势,故A符合题意;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2是美国,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③是英国,故C不符合题意;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④是法国,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战后的日本,侧重于考查的是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本题考查的是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答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迁移,难度系数中等。
16.【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
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读取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结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湖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进行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人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湖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结合施琅进驻台湾以及对台湾开发的意义进行思考即可。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信息:各省专门、实业、普通三类新式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师范类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减少。京师学堂数和学生数增加;全国学堂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史料价值:材料对清末的学堂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可用于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和京师教育的发展结构。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成效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趋势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作为官方的统治资料,是第一手史料,对研究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 第一小问的信息,依据表格信息中的分类学堂的信学生数量和学堂数量提取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各省专门、实业、普通三类新式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师范类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减少。京师学堂数和学生数增加;全国学堂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二小问的史料价值,依据材料的来源可知,材料来自清末学部的统计,属于官方的统治资料,是第一手史料,对研究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对清末的学堂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可用于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和京师教育的发展结构。依据材料中的 时间,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成效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趋势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
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
故答案为:
信息:各省专门、实业、普通三类新式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师范类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减少。京师学堂数和学生数增加;全国学堂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史料价值:材料对清末的学堂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可用于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和京师教育的发展结构。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成效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趋势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作为官方的统治资料,是第一手史料,对研究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点评】 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教育发展。第一小问,依据表格信息中的分类学堂的信学生数量和学堂数量提取信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来源、时间,结合第一手史料的价值和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分析。
18.【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结合时代背景对雷峰的认识进行论述。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奉献的角度论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角度论述。
②结合三位人物的卓越贡献和拼搏精神进行论述。
从张秉贵作为普通劳动者扎根基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角度论述;从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角度论述;
从黄大年作为科研.T.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角度论述。③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信息,抓住其时间可知,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然后结合所学从其背景、表现等方面去理解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结合时代背景对雷峰的认识进行论述。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奉献的角度论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角度论述。②结合三位人物的卓越贡献和拼搏精神进行论述。从张秉贵作为普通劳动者扎根基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角度论述;从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角度论述;从黄大年作为科研.T.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角度论述。③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信息,抓住材料时间,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的背景、表现以及影响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以雷锋精神为线索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变化;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随若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棉布输入英国成为可能:与英国传统的毛纺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此,其输入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棉布的输人冲击了英国的传统等级身份界限,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观念,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一问变化根据材料“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从对服饰材料、棉纺织业发展、外贸结构、等级观念及传统毛纺织业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材料时代背景从英国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棉布优势、对等级意识的冲击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
变化: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新航路开后,随着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棉布输入英国成为可能;与英国传统的毛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此,其输入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棉布的输人冲击了英国的传统等级身份界限,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观念,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点评】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及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