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2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一)
历史试题
2021.8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6年,陕西出土了西周中期青铜器“史盘墙”,盘底铭文颂扬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业,“上帝降懿德大”……“迨受萬邦”“厚福豐年”“萬年永寶用”。与《史记》的记载基本吻合。该铭文反映了
A.文武之道影响历代
B.周人文化自信提升
C.西周诸王崇尚儒学
D.制度创新加强皇权
2.东汉尚书台“总领纪纲,无所不统”。魏文帝“改秘书为中书,“尚书疏外矣”。东晋时,“又有门下,而中书之权始分矣。”这说明
A.宰相权倾朝野
B.行政效率提高
C.君权有所加强
D.中枢机构成熟
3.表1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4.北宋时,大量“行市”在东京汴河两岸兴起,这种商业模式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D.朝廷打压私商经营
5.表2为历代状元籍贯分布表(单位:名)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北方小计
40
6
28
0
6
14
5
11
10
南方小计
17
10
27
74
0
0
2
78
88
表2
这一局面主要反映了
A.统治集团刻意为之
B.南北状元分布趋于平衡
C.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D.经济水平影响文化发展
6.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判断中西关系仍为华夷秩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策。徐继畲《瀛寰志略》则意识到中西关系己面临“大变局”,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较为长远的自强说。二者皆
A.坚守传统华夷观念
B.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C.代表新兴阶级利益
D.启迪国人寻求御侮之路
7.中共某次党代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是幼稚的,无产阶级和农民应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因此,当时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B.否定资本主义的发展
C.确立农村为革命重心
D.承认社会性质的变化
8.1924年3月妇女节纪念活动前夕,《新民杂志》提出了中国妇女的口号(部分):
1.反对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情形的外国帝国主义。2.反对资本家对于妇女的压制。3.有做工的权利,和同样的工作应当得到同样的报酬。5.女子参政的立氵去制度。
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兴起
C.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D.北伐战争推动妇女解放
9.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独立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典礼,“日寇逞兵,为祸中国。不分蒙汉,如出一辙。……艰苦奋斗,共产党人。煌煌纲领,救国救民。”祭祀典礼还包括黄帝,延续数年,成为新的革命礼仪传统。举行祭祀典礼意在
A.增强领导革命的正统性
B.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
C.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抨击国民党一党独裁
10.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两步走”战略构想,即“第一步,搞15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15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这则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一五”计划的理论背景
B.极左思潮泛滥的严重影响
C.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
D.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11.梭伦宣称:“我们制定了不分贵族,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这说明了当时雅典
A.公民范围狭小
B.民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
C.限制商业贸易
D.平民与贵族实现了平等
12.图1出自《欧洲全球霸权之前:1250到1350的世界体系》,西方学者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绘制了一批相互重叠的贸易区域。据图,解读合理的是
(?http:?/??/?www.?/??)
图1
A.世界市场己经形成
B.商业和地理扩张明显
C.区域经贸均衡发展
D.西方中心论色彩浓厚
13.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及其修正案规定:“总统由全民直接投票选举之,任期七年”“总统于咨询总理及国会两院议长后,得宣告解释国民会议”。与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相比,1958年宪法
A.造成了内阁更迭频繁
B.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C.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D.扩大了政府首脑权力
14.列宁指出:相对于英国或德国等国家,俄国的先进性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以及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相反,俄国在文化程度方面以及为施行社会主义进行的前期准备等方面,俄国无疑算是欧洲垫底的国家。因此,苏俄
A.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B.施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
D.建立高度集中计划体制
15.表3是美国国际收支、黄金储备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970
1971
国际收支
-39
-24
-12
-27
-28
-23
-14
-36
-16
-61
-30
-220
黄金储备
178
169
160
155
154
137
132
121
109
119
111
102
据表可知
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
B.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C.欧元诞生冲击了美元霸权
D.国家干预造成财政赤字
16.1959年,美苏各自在对方国家举办展览会。苏联宣传“共产主义苏联赶超资本主义的成就”,主要展示科技成果,包括发射成功的人造卫星。美国以“民主社会的美好生活”为主题,展示了彩色电视机、洗碗机等民用工业。据此可知
A.苏联科技全面领先
B.美国重点发展轻工业
C.美苏建交缓和对峙
D.交流仍蕴含冷战思维
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是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是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秦的速兴速亡引起整个统治集团的深思。陆贾关于秦的兴亡总结如下:他告诫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认为秦统一天下之后,继续以“逆取”天下的办法来进行统治,“举措太众、刑罚太极”。陆贾主张“顺守”天下的根本在于以仁义治国,“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
——摘编自汪高鑫《论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
材料二
苏联的制度模式有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关系。要说有,也只是间接关系。这些弊端使苏联不得不改革,苏联却在改革中丧失了存在。不过,葬送苏联的不是苏联制度模式,也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中的错误。改革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方向正确不意味着政策的和策略的正确,也不意味着改革一定成功。反过来说,改革失败说明一定存在严重问题,但不一定表明改革是错误的。
——摘编自赵华胜《苏联解体的浅层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陆贾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治国理政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改革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论语》中记载:对于战争和疾病,孔子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把人的生命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未知生焉知死”,与其关注死不如把眼光放在当下,积极创造生命的意义。强调理性看待生命,追求“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面对困境时能够泰然处之,自得其乐;面对生命的差异,先秦儒家追求“和而不同”。
——摘编自《论语》等
材料二
想评述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历史学家和想评述无情地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们的行为的历史学家,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前一种情况中,那位历史学家可能会说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进步的事实;而在后一种情况中,那位历史学家则一定会对人的苦难表现出同情。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价值评述的两重性呢?
——摘编自(波兰)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先秦儒家生命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进步”与“苦难”主要表现。(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史观出现于20世纪上半期。它以文明平等的多元文化论为基础,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较深刻的批判,对当时西方社会的变革和史学研究的发展有积极意义。遗憾的是,文明史观还有诸多缺陷,这以文明史观的集大成者汤因比为代表。一是宣扬文明社会泛宗教论。汤因比的史观实质是唯心史观,他基本不是以真实的人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而是以宗教为核心的信仰来解释历史。二是坚持历史发展循环论。汤因比认为所有文明的进程必经起源、生长、衰老和解体四个阶段,这就无从解释历史上许多文明的延续和当今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三是对“人类整体文明”的研究较为薄弱。汤因比以单个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将人类历史发展认定为一个个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却没有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缺乏完整的文明史概念和系统的文明史体例。
——摘编自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文明史观的利弊。(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文明史观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改革开放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内监督,日益成为党的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1983年开展全面整党工作时,巡视制度重新被提出并加以重视。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需要向各地、各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对有关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直接向中央和省、区、市党委报告情况”。1996年中央纪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巡视制度的试行办法》,并派出巡视组到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部委进行巡视。以此为起点,每年中央都派出巡视组到各地进行巡视工作。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巡视制度写入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2009年党中央颁布的《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对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推进从严管党治党具有重大意义,《条例》对巡视工作指导思想、机构设置、工作程序、人员管理及纪律和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从而进一步推进巡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摘编自雷青松《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演进与效能转化》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特色党内巡视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巡视制度的意义。(6分)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1934年12月意大利制造了瓦尔·瓦尔事件,向埃塞俄比亚军队开火,反而要求埃政府道歉和赔款,遭到埃政府严正拒绝。伴随着英法的妥协政策,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埃塞俄比亚开始了为期6年的抗意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在抗意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赞赏其不屈的抗争精神。在抗意战争第一阶段即正规战时期,中国政府颁布对意制裁办法,一些进步报刊纷纷歌颂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抗敌的战绩。在抗意战争第二阶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埃塞俄比亚的游击战争。1939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展开,英军也在东非战场向意军发起反攻。1941年,埃塞俄比亚军民终于取得了抗意战争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张忠祥《现代中非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一中国人民声援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根据材料,概括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埃俄比亚抗意战争的中国元素。(6分)
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李二曲(1627一1705),本名李颛,陕西周至人,世称“二曲先生”。父亲李可在镇压李自成起义军中战死,母亲彭氏因无力交学费而鼓励李二曲“无师自学”,并以忠孝节义督之。李二曲矢志不渝,利用采蔬拾薪之暇,艰苦力学、手不释卷。仅靠《海篇》随读随查,路旁问字,由是识学渐广、书理渐通。周至县和邻近的眉县有几户世代读书为官的人也渐知李二曲贫而好学,于是任其借阅,李二曲有机会遍览经史子集以及佛老之书。后来,李二曲学行兼备、自成一家,以理学名士闻名关中,并与河北孙奇逢、浙江黄宗羲并称清代“海内三大儒”。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专程到周至访问二曲先生。康熙十二年(1673),李二曲主讲关中书院时,立学规、会约,约束礼仪、整束身心三月之后,便使当地“士习丕变”。李二曲去世后,全祖望作文评价李二曲说:“上接关学六百年之统,饥寒清苦之中,守道愈严,而耿光四出,无所凭籍,拔地依天,尤为莫及。”李二曲传世著作有《二曲集》、《四书反身录》等。
——摘编自王军强《人中铁汉火中红莲——大儒李二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李二曲取得成就的主要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二曲的主要成就。(6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com/
(?http:?/??/?www.?/??)),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广东省2022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B
D
D
A
B
A
C
B
B
B
C
A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是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是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4分)
(1)观点:①主张“逆取顺守”,文武并用;②认为秦朝因“逆守”而亡;③主张仁义治国。(4分)
简析:①汉朝初定,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②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③经济上采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等措施,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④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⑤这些治国理政措施促使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但也埋下了王国问题等隐患。(4分)
(2)认识:①材料认为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推行改革,而是因为改革的政策和策略失当。(2分)②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几任领导人都坚持改革基本方向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赫鲁晓夫改革采取权力下放,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和农场的自主权。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③改革政策和策略失当,如,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激进措施、勃列日涅夫改革过于偏重国防军事领域和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方面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等政策。④社会局面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教训惨痛。(4分)
18.(14分)
(1)背景:①铁犁牛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先秦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重视;③兼并战争激发了人们对生命尊严伦理道德的关注;④新兴“士”人追求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理想抱负。(4分)
意义:①有利于推动农耕经济发展;②主张活在当下,提高了生命的价值和质量;②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④有利于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2)进步:①文艺复兴等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②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世界市场的雏形;③工业革命促进人类生产飞速发展;④开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4分)
苦难:①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给亚非拉地区的传统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深重的灾难;②劳动者生活状态的恶化和贫困;③现代工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分)
19.(12分)参考示例一
观点:文明史观批判了西方中心论,但其坚持历史发展循环论会带来误导。
论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近代文明在民主制度、工业经济、人文思想、近代科学等领域逐渐领先于世界,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中心论继而兴起。以文明平等的多元文化论为基础的文明史观出现后,无疑对西方中心论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汤因比等文明史观流派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有利于史学理论的发展进步。
但是,文明史观坚持历史发展循环论却是错误的。汤因比认为所有文明的进程必经起源、生长、衰老和解体四个阶段,这就无从解释历史上许多文明的延续和当今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比如,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具有重大意义。这就印证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理。
结论:综上所述,文明史观的理论有利有弊。在批判历史发展循环论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科学全面准确地研究历史,为社会发展服务。
20.(12分)
(1)特点:①党中央高度重视;②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③出台相关规章制度;④巡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6分)
(2)意义:①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加强党的建设;②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推动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和落实;③有利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④有利于实现中共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稳定。(6分)
21.(12分)
(1)背景:日本侵略中国客观上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③意大利蓄意发动侵略。(6分)
(2)中国元素:①中国始终关注战争发展并给予声援;②中国政府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③中、埃两国都遭受法西斯侵略并坚持抗战到胜利。(6分)
22.(12分)
(1)条件:①个人努力勤奋,善于钻研;②母亲彭氏的鼓励与监督;③乡邻的无私帮助;④与众多名士的交流探讨。(6分)
(2)成就:①承接关学传统,发扬理学精神;②主讲关中书院,促进当地教育发展;③推动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④著书立说,影响后世儒学发展。(6分)